马瑞
(天津市河西区全运村小学 300222)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不断的渗透到了现代教育当中,给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通过对艺术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唯一性进行探讨,阐明了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取代艺术教育工作中重复性和机械性的部分,但是对于其核心部分,艺术本身的灵感力和创造力,以及培养人类意识的部分却无法企及和替代。但是,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有利于人类对艺术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工智能,创新,机遇
艺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它的核心是从无到有,从精神到实体的创造。而艺术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并通过对于具体事物的创造提升审美境界和意识修为。艺术教育一方面是对于艺术本身的创作和提升。另一方面还专注于艺术的传递,将自己多年来的积累传承下去。这两项功能构成了艺术教育的核心:创造和传承。
一、艺术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其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
艺术是人类精神层面物化的体现,每个人看待相同事物时所折射出来的精神体会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艺术具有特殊性。而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认为“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这句话道出了艺术作品的唯一性。所以艺术具有主观特殊性和客观唯一性的双重属性。艺术的每一个层面,都具有自己独立的维度和意义,我们的时间和空间都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就算是同一个艺术家都无法复制自己的同一幅作品,因为它的即时即地性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造就了艺术的无可复制的特性。
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个体特殊性和唯一性的教育,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对于每个受教育个体(学生),虽然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选用集体化的教育方式,但是个体精神层面的感受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会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会直接影响个体对于艺术的认知水平和创作方式。所以,我们通过对每个学习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可以更好的发挥其特长和独创性。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唯一性的原理,让学习个体领悟到艺术的核心不是模仿,而是创造。不同的作品,即使其外观完全相同,也会嵌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是无法被替代的。
二、人工智能对于艺术类工作无法企及和替代。
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当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的目标就是能够以各领域的海量知识为基础,代替人脑做出判断,甚至超越人脑的归纳总结以及分析能力。自人工智能出现起,就存在一种人工智能威胁论,这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最终会取代人类。一份对外公布的联合国报告显示,未来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包括一些基础的重复性劳动。但是很多基于创造性的工作被认为是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这其中就包括艺术和与艺术相关的工作。艺术是个创造的过程,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脑力的积累过程,但无法替代它的创造过程。
人工智能的功能主要是提高艺术的技巧,而不是艺术的风格。可以提高效率,但不能提高灵性。人工智能更倾向于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创造方面的难题。
虽然研究人员希望人工智能不止能够做一些繁重繁琐的任务或者数理计算,而是希望人工智能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有自我。通过图像识别,动作识别,逻辑判断,自然语言的处理和反馈以及深层次的数学以及理论思考来解决创造性和发散思维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逻辑和动作还是建立在有序的推理和行为基础上的,而人类的艺术行为却没有这种连贯性,可能突然由一个灵感而产生,无法追根溯源,也无法模仿和推导。这就是人工智能和艺术最大的不同点。
三、人工智能和艺术教育不是对立的,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有利于人类对艺术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作为人类创造和发散思维的结晶,艺术的核心部分很难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可靠性却对提高艺术的认知非常重要。如果将可解释性人工智能应用到艺术领域,可以提升人类对艺术的理解,比如什么样的艺术能够产生美感、如何创造美的艺术,甚至影响对艺术品的评估等。而人工智能的可靠性又可以给艺术这种间断性思维的产物带来一定的稳定性,可以让艺术家能够通过理性的推理和比较对不同的艺术作品给予一定的评判和划分。这些作用都可以为艺术教育中的艺术素养提供便捷,使艺术教育者能够用更短的时间和更加有效的途径来提高对于艺术的理解。
同时,由于人工智能的知识存量大于人脑的储备。所以在艺术鉴赏力的培养阶段,可以解放教师对于学生最初的教学积累过程,将重复性、机械性工作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例如可以将知识的讲解,范例的描述以及对作品的熟悉等工作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很好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中和线性学习中自然而然的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从大量经过分类汇总的作品中培养主观精神意识对于不同事物的见解和关注点,从而达到积累量变的过程。而教师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运用自身对于艺术的见解和造诣,为学生缔造量变到质变的桥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因此,人工智能和艺术并不是对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可以给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帮助。人工智能就像一种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把人类从枯燥的,重复性的脑力记忆、分析等量变过程中解放出来,在尽短的时间内把我们对于艺术的认知提升到一定高度,从而提高艺术创造水平。
参考文献:
[1]薛春霞.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2006(06):106.
[2]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01).
[3]方冬菊.人工智能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6(13):158-159.
[4]刘宁.夏克俭,人工智能给高等教育带来哪些改变[J].高教探索.
[5]郑勤砚.艺术工作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J].美术报,2018(15):1-2.
[6]刘琦.刍议.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通讯世界,2018(11):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