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课程融合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韦兰
[导读] 学前教育对国民素质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韦兰
        广西蒙山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     546700
        摘要  学前教育对国民素质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个领域都已开始探索信息技术与领域相结合的路径,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应当积极思考与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作者通过初步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在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课程融合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优化与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前教育课程;价值
        引言
        多媒体教学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一环,因此,理清信息技术运用于学前教育课程中的价值,反思当前多媒体教学发展所遇到的阻力,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是有利于学前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的。
        一、信息技术运用中的价值走向
        (1)从无到有:工具性价值的体现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前教育课程,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关键在于拥有完备的信息化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价值,是指在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中装备多媒体设备、信息资源库等,使其作为具体物质而存在。2009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学前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2008—2010年)》,对多媒体教学的教师素养、教学资源做了规定。此外,浙江省颁布的《浙江省幼儿园装备规范》、上海市制定的 《上海市托幼园所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配置要求》、江苏省颁发的《江苏省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均对教学中所需要的技术装备做了相关规定。而个别幼儿园在政府关注学前教育信息化这一领域前,就已经开始提升班级的信息化水平。北京市丰台区芳庄二园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为每个班级配置了现代化设备,在1999年,更是根据幼儿的身高、视角等特点,在每个班级设置了计算机中心,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工具。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在2006—2008年间,接受社会捐赠,在班级内配备了录放机、照相机、摄录机等各类数码设备,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支持。
        政策的制定、推广及硬件、软件设施的配置,展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从无走向有的过程。目前,多地政府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相继制定了政策措施以保障幼儿园的技术装备,提升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不仅优化了教学活动过程,还为幼儿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此外,信息技术手段作为物质基础,也可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他作用。
        (2)从繁到简:感性价值的发挥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幼师组织活动时,教学设计应尽量简单化,以免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信息技术的感性价值,指的是幼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于幼儿的感觉器官,从而简化教学内容,使幼儿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北京市丰台区芳庄二园在计算机教学中,规定了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指导时间,旨在传授幼儿计算机的简单操作、计算机的基本作用等,使幼儿从计算机中获得知识与良好的游戏体验。在间接指导中,幼师对PPT、交互式电子白板、视频软件等信息技术运用得最多;在使用上,幼师综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吸引幼儿注意力、展现教学内容,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创编等方式获得对事物的简单认知。此外,幼师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加入新知识,运用信息技术将新旧经验整合在一起,也有利于幼儿更直观地探索。
        信息技术直观呈现的特点,是其感性价值得以发挥的核心,不仅使复杂的知识变得形象明了、浅显易懂,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还进一步拓宽了幼师对于知识的选择。此外,在适当的时机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为未来对幼儿进行通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幼师在教学中与幼儿互动时,帮助其将观察到的事物与真实世界相联系,幼儿也能学会更多的东西。
        (3)从分散到联合:整合性价值的凸显
        在健康类、社会类、语言类、科学类、艺术类五大课程中,每一领域的培养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五大领域在教育活动的整合,体现为综合课程的设置,即在课程领域的交汇处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与教学步骤的设计上考虑多个发展要素。信息技术的整合价值,旨在运用信息技术对五大领域进行再整合,抛弃以往机械式叠加的做法,使五大领域的课程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实现课程的真正融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具体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将各个领域的要素整合后,开发了一套新的整合模式,将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肢体协调能力结合在了一起,这种模式的环节包括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强化训练、游戏活动、导出主题、制作学习档案、评价。


        信息技术作为纽带,不仅架起了课程互通的桥梁,发展了课程形式,也使得個性化教学的理念得以实施。教师可以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内幼儿的特点自主研发教案,给予幼儿更丰富的教育知识与更多元化的选择,通过课程的再整合,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课程融合的要点
        (1)重视儿童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虽然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活动中的选择与应用可以一定程度上优化学前教育效果,但是,其所导致的弊端不容忽视。为了解决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代替儿童亲身实践问题,需要重视儿童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其中,游戏教学法则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因此,学前教师可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儿童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教学过程视为游戏参与过程,以此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们参与合作和动脑动手的能力。
        (2)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和其它年级教育类似,学前教育也具有目的性和规划性。学前教育的课程有着明晰的目标和规划以及学习的领域划分。然而,幼儿学生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尚浅,学习能力不足,学期教育教师们无法按照其它年级的教学范式进行学前教育教学。学前教育教学课程不能仅仅依赖书本和课堂,应当更多地融入游戏和一些儿童们喜爱的形式与活动中。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把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活动相结合,设计出富于引导启发性的提问,培养儿童学生多种思维。
        三、信息技术与幼儿文学语言表达、与幼儿教学实践等学科的有效融合
        幼儿文学语言表达、幼儿教学实践等学科的开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语言的最佳途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对幼儿文学语言的熟练掌握和对幼儿语言发展特点的深入了解,进而能利用所学知识对幼儿高质量开展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实践。
        第一,信息技术与幼儿文学语言表达的有效融合
        多年以来,儿歌语言和故事语言的训练、考核、比赛的精彩视频,都存放在教师QQ空间的专用相册中,并一直对所有人开放,再加上近年来在喜马拉雅平台上语音专辑的制作和推送,抖音平台上视频作品的制作和推送,资源库的点击量很高,其价值惠逐渐及到更多的幼儿和幼儿家长。另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去丰富学生的作业形式。儿歌的配图PPT制作、录音、表演视频的拍摄,幼儿故事的录音、视频的拍摄、绘本的配音、背景画面和音乐的制作——这些都以教师掌握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为前提,去影响和类化学生才能完成。儿歌的表演,现场表演是方法一;借助多媒体方式将录制好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把视频做成抖音、小火山或者快手等等,利用开放性平台接受开放性评价,还能引导学生分类搜索更多的内容去开展有选择性的自主学习,包括儿歌表演技巧的提升,拍摄制作手段的加强,还有综合艺术氛围的营造等等。
        第二,信息技术与五大领域课堂语言教学实践的有效融合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还通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课堂教学和其它教育实践得以提升,并从不同角度去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那么,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开展教育教学——PPT的制作,微课的制作,教学平台的使用等,教师都要做好示范和指导。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探讨与实践,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风貌,提高专业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未来的教学实践奠定良好基础,并一定程度上促进学前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书慧,汪基德.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40-46.
        [2]郝兆杰,梁芳芳,肖琼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35-41.
        [3]汪基德,朱书慧,张 琼.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3(7):27-32.
        [4]于 珍,赵凯新.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1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