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义乌市前洪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如何使电子备课、集体备课真正为教学服务?在省时的同时,又能达到提高备课效率的目的?如何使备课不停留于形式,而真正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试图从“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以学为本”和“成为语文课程积极的建设者”的观点出发,谈谈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自觉开发备课本的用途,让我们的备课真正为“高效课堂”服务。
关键词:备课本 电子备课 集体备课 有效备课
一、备课观念的转变
(一)新课程提倡“以学为本”的理念,强调了教学要提高效率,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并且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分析教材,更要关注学情,应该有明确的、细致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要求。传统的教案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流程式教学,如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落实下来,老师备课时则更应预设学生学习的方式和过程。这样的设计是模块化、粗线条的,备课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归宿。应多预设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老师可以提供怎样的帮助?还需要考虑的是课前怎样预习?课后怎样通过练习来巩固?
(二)新课程倡导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学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教师演绎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去钻“圈套”,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是动态生成的。所以,教师的备课设计得越细,就越束缚教学。不应把教学程序设计得太过饱满,为课堂的生成留有余地,也不要把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硬塞给学生。
(三)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教师备课中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一定要多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补充学生学习的资料,让学生从多角度去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所以备课的过程也应该是资源的积累和有效整合的过程。
二、备课本作用的再认识
(一)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本应是教案与学案的整合,且更因关注学生的学。
传统的教案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流程式教学设计,而“学案”则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它作为学生学习的操作材料和思维向导,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以生为本”的理念倡导了多年,但在具体教学中,老师们还是难以改变“以师为主”的现状。也许我们应该从语文教师的备课中找找原因。
笔者曾有幸在青口小学聆听了台湾著名教师苏兰老师的课,发现台湾老师的“学生主体”意识明显比我们强,从她自己介绍的教案中也可见一斑。比如:我们的教案中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都比较笼统,预设的是学生的“一般情况”,且大多是照搬教参的内容。
而苏兰老师的教学目标更像是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分析得很细致,且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时时关照教学目标的落实。另外,我们老师教案的教学设计部分大多记录的是教师该怎么教,比如老师做什么、说什么等;而苏兰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则大多是根据学习目标设定学生学什么?用什么形式学?学习过程中老师提供什么帮助等。我们真应该向台湾的语文老师学习,从备课中就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将传统的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比如:附件1“预习反馈式备课模式”就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学情,调整和安排教学过程的备课模式。在备课中曾加预习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预习反馈,将教学目标进行二次修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为以学习问题为单位的学习模块方式呈现,确保学习目标的落实和教学的有的放矢,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
(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备课本应是教师的个人成长手记。比如:附件2“基于集体备课的教法革新式备课模式”,就是一种利用已有教学设计,根据实施效果进行反思和改进的备课。虽然我们提倡集体备课,有好的教学设计也并非不能照搬,但备课不是完成教案就完事了。教学的环境和条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只有真正适应本地、本校、本班环境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前备课,对教案进行二次修改,将备课过程动态化,这样不但改进了教学,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和独立反思的能力。除了附件2这种表格式的备课,我们也可以用教学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学过程和反思,这样教师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教学心得。如果能养成记教学日记的习惯,经常看看,总结回顾,那么对教学思想的形成,对教学能力的提高都会有所帮助。
(三)为提高备课本的使用价值,还可以拓展备课本的其他用途。比如:把备课本当成一个课程资源库。上课时需要用到的拓展材料、写作背景不可能全都记在心中,经过整合后放在备课本里,教学时就可以旁征博引了,也方便了日后的查阅。又如:细读文本后,记录下我们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与独到见解,就是“读书笔记式的备课”;平时如果及时记录教后反思、心得,就为我们撰写论文、搞课题研究提供最鲜活的素材。“专题研究式的备课”就是根据小课题研究的目标,有意识地积累同类的教学片段,进行分析、研究和改进,这是很好的叙事研究材料。比如:对于“通过课堂小练笔,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研究”,老师可以在备课本中记录每一次的练笔设计,并对练笔的效果进行分析,持之以恒,便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教师的行动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其实老师的备课又何尝不是呢?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个性化的备课,不管是电子的,还是手写的,亦或是电子加手写,甚至是剪贴。只要是真正有用的就好,又何必追求面面俱到,讲究形式呢?如果能让每个教师体会到认真备课的真正价值,从备课中获得成就感和实效性,那么备课本决不只是应付领导检查的一种形式。如果有心,备课本也可以有N种用法,使它成为一本读书笔记,一本专题研究集,一本鲜活的教育日记,也是一串实现自我成长的足迹……
参考文献:
1.《改进当前小学语文备课的几点设想》 倪秋娟 《小学语文教师》2020、11
2.《课程改革背景下备课的思考和策略》 袁永福《小学语文教学》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