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娇
惠来县岐石镇林美小学 广东 揭阳 515232
[摘要]: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语文教学最关键的地方。朗读可以激发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帮助小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提高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朗读,教师通过充满感情的朗读范文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朗读。文章提出了小学生小学语文朗读的现状和重要性以及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一.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现状
课程的改革给学校课堂教育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在如今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互联网多媒体的引入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不但便利和丰富了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然而教学改革,新课程的开发也造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极大的两极分化现象。这着实值得让人反思,调查发现,教师并没有完全领悟新课标的精髓,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切要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新课标还提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补充或调整。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在努力去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开发和教学的改革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却让两极分化现象愈演愈烈。教师们忽视了一点就是:语言教学要归其本真,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不能舍去所有的传统的教育方法。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重视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尤其是领读,而不能完全用听录音来代替教师的领读)。学生的最大特征就是:根本就不会读,一个完全不会读课文的学生怎么去朗诵、交流,给学生补语法、背课文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读课文,认真背诵课文,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知识的积累才能够更自信的表达自我。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成为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今朗读却成了课堂被人遗忘的角落。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模仿朗读所学的句型、课文、名言名句、优秀的古诗和短文等,无疑都是朗读的一种好方式。通过朗读可以训练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培养口头上运用语言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为大胆地表达奠定了基础,从词汇到成语、从简短表达到引用名人名言,从而增强自信,阅读量自然而然增加。
(二)朗读能够帮助学生记忆词句
孤立的词不容易记,而语句、文章是有情节的,词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更便于识记。实践证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都善于朗读,通过朗读记忆词句、积累词句并丰富语言。
(三)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朗读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学生的默读、教师的讲解等。由于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标准且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刺激学生去模仿。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朗读的习惯。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就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就会使学生在平日说话时不知不觉地运用出来。
(四)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听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朗读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感知和想象。它既能帮助学生增强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记忆,又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通过教师示范读,学生能听出课文中刚学过的某些词语甚至课文大部分内容,从而产生成功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五)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反复朗读一篇文章,可以学习到作者的独特构思、巧用修辞和遣词造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不知不觉地加以应用了.
三.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的自身功底不能差。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多积累经验,经常与教师交流,练习,听取其他教师意见,改进不足之处,提高普通话水平。
杜绝课堂犯错误,误导学生。注意教学方法,注意语速、语调,多种风格朗读教学。
(二)要保证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
教师可以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好。
(三)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根据朗读训练素材,教师可以灵活采用角色扮演,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富有情趣化的表达形式,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在学习谋篇课文时,学生对文章中的每个角色性格特点有清楚的了解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首先通过学生一一列举文中人物,朗读时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通过语言特点读出了,让其他同学从语气语调中充分感知人物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表达中蕴含的人物性格、文章的中心、作者意图等。在各种不同的朗读训练形式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方式,准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便是朗读训练达到的预期目标。总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这一核心环节,这也是提高阅读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朗读训练过程中以声传情,把握基调,抓住重点语段和关键词,加强朗读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四)教师示范带读和评价
小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肢体表达能力有限,但是语言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点进行教学,发挥教师示范指导作用,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可以组织进行学生朗读比赛,最后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朗读标准,重音、轻音,情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朗读。培养自主学习的朗读能力。
总而言之,朗读作为一种有声音的语言艺术,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至关重要,朗读的水平会直接影响一名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循循善诱,精心设计语文朗读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充分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感受到朗读的魅力,从不读到愿读,从愿读到会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宏兵.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1(12):111-112.
[2]苏海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16):29-30.
[3]吴彩鸾.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途径[J].学周刊,2021(0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