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津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五里街中心小学
摘要:“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况,用问题方式提出来,使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行 “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实践 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同时也是苏格拉底研究教学法的基础(谈话法),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它住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教师所倡导,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因而,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提问能力将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要想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主要决定于教师是否认真研究数学教材,是否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的提问方法是否正确。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指出了针对性解决策略,希望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精心设计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提高有效教学的重要桥梁,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其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所以,在设计问题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设计问题,保证问题的难度适宜,而且问题要新颖、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线的认识”这一课中,教师利用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线呢?”学生回答:“直线、线段、射线、曲折线等”,教师:“没错,生活中有许多线,今天我们就与这些线认识认识,与它交朋友。”在学习新课时,教师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图片展示给学生,其中一幅图片为竖琴,并向学生提问:图片中是我们想要认识的朋友呢?学生回答:“琴弦是线,是我们要认识的朋友。”教师又提问:“那这个朋友线,你们能看出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怎样将它画出来呢?”学生回答说:“有两个端点,线非常的直。画线时,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画一条直线。”这样通过教师课堂提问的方式,学生认识了线段,而且可以看出,本次课堂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问题难度适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提问效果。
二、把握提问时机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关注“预设”与“生成”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丰富提问方式
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但因提问方式和技巧过于单一,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为此,教师应该丰富提问方式,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体验,防止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审美疲劳。激趣式提问、启发式提问、游戏式提问和驱导式提问,是几种常用的提问方式,在不同模块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激趣式提问是一种最合理的提问方式,能够使其在主观能动性作用下开展自主探究,增强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启发式提问的方式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对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和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动力,实现思维的拓展。启发式提问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为其自主学习奠定基础。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通过游戏式提问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从而构建起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将数学的重点内容合理设置在游戏的不同环节当中,使学生能够在游戏当中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而驱动式提问的方式能帮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实现对课堂的有效划分。
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是教学的辅助,有效的提问方式,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可塑性很高,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提问需要引起关注。在提问过程中,由于提问的主体对象是小学生,需要教育者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征,用符合小学生的方式来进行提问,才能实现提问的有效性。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需要教育者进行深入研究,创造出更多适合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有效的提问方式。
参考文献:
[1]游洪.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7):178.
[2]孙伟.论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2017(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