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芳
广东省四会市东城街道陶塘小学 广东省 肇庆市 526200
摘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生长环境、学习能力以及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每个班级当中总有学困生。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身为数学教师,应充分的关注学困生群体,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关系教育,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关爱,从而改善学生学习现状,使学生在教师的督促之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向学优生发展。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主要研究的内容,分析如何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和方式,让爱的雨露在小学数学课堂滋润学生,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关键字:小学数学;学困生;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刚进入义务教育,正是学习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最为关键的时期。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很容易在班级中产生学困生。教师应当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积极的改善教学方式,让学困生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针对于避免学困生的产生以及转化学困生成为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授课方式过于枯燥和单一化
小学数学课堂所探究的内容是数字之间的奥秘,存在较为抽象化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消化和理解。但是目前数学课堂上大多是以教师为课堂上的主体,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习数学知识。较为被动的听讲导致很多学生上课容易走神或是嬉笑打闹等不良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导致数学课堂效率大大的降低。学生如果在这一节课上没有认真听讲,那么很容易跟不上教师讲解的进度,而且由于没有深入的了解数学知识,在课下做题时也找不到解题思路,从而逐渐成为学困生,陷入恶性循环。
(二)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是源于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是来源于学生本身。如果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并不感兴趣,那么很难深入到数学课堂上听讲。教学的本质并不只是教授给学生知识,更在于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学。但目前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学生只要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学习,并勤加练习即可。教师错误的理念,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强,久而久之,学生感受不到与教师的互动,在课上不敢提问、不敢质疑,一旦遇到自己不会的知识,很容易放弃学习和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很容易产生学困生。
(三)家庭教育的谬误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学生们是在家长以及亲人的夸赞声中长大的。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开启了集体生活,学生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特殊的关心,则会认为教师不喜欢自己。学生们年龄较小,很容易将这样的情绪带入到课堂学习当中,从而不认真听讲,学习也跟不上进度,出现易怒、暴躁的现象。其次,部分学生在家里非常自由,形成了较为散漫的性格,更是将散漫的性格带入到了课堂的学习当中。基于此,学生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之下,很容易成为学困生。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分析
(一)将数学课堂生活化
首先,教师为避免学困生的畏惧心理,应尊重学困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可以运用数学的特点,将数学课堂生活化,吸引学困生更为主动的学习。同时,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也能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提升学困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也应加强与学困生之间的互动,并鼓励学困生将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说出来,并认真解答,让学困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从而逐渐喜欢数学教师,并将对教师的喜爱上升为对数学科目的喜爱,为学困生之后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学生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有没有去超市买过商品呢?”学生们大声的回答:“有”紧接着,教师提出:“那么我们今天就在教室内模拟超市购物,检验你们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收银员”学生们听到这里显然非常有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将学困生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小组内,让学困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活动当中。每个组内设定收银员,其他的学生可以根据手里纸质的钱数购买商品,最后每个小组统计收到的钱数,核算最为快速、准确的小组则为获胜组。教师作为监督员监督每个学生购买商品的规范性,同时也时刻关注学困生参与课堂的情况,并适当的进行引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困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运用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情境,检验学困生的学习成果,使学困生以更为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得到教师的认可是每个学生都渴望的,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动力,也能够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从而大大的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期待再次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应当多关注学困生的心理状况,关注学困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当学困生取得进步时,教师予以肯定,当学困生退步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来自教师的肯定,是对学困生最大的助力。
比如,当期末成绩出来时,学困生成绩进步了,那么教师可以予以一定的奖励,如进步奖状、小礼品等,让学困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其次,针对于退步的学困生,教师也不要一味的指责,而是要和学困生一起分析成绩退步的原因,并制定小目标,让学困生可以根据制定的目标不断的努力,从而提升数学成绩。
(三)数学语言要具备艺术性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课堂较为枯燥,缺乏新意,难以提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不但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学困生的情况。学困生思想较为敏感,难以集中注意力,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原因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引起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困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的状态。
比如教师在讲解《年、月、日》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以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入,让学生能够自主性的探究,并通过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一共过了几个生日呢?”学生们七嘴八舌的开始回答,教师接着提问:“是不是你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呢?”学生们大声的回答:“是”,教师:“小明今年12岁了,但是他就过了3个生日,这么说起来小明是不是只有3岁呢?”通过趣味性话题的引入,使学困生对数学产生探究的意识,带着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四)与家长进行沟通和联系
家校合作模式是对学困生来说非常必要的方式,如果想让学困生更为长久的学习数学知识,就要从学生自身出发,让学生能够逐渐改变对学习的态度。因此,教师应了解每个学困生的家庭背景,分析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让学困生拥有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比如,教师可以时常与学困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困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并向家长传输学校的教学理念,让家长意识到对学困生最好的教育方法,为学困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氛围。其次,教师也要经常与学困生进行沟通,呵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对每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鼓励学困生要相信自己,打好基础,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学困生转化为学优生。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要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在日常教学中基于学困生充分的关注,并将数学课堂生活化,采用趣味性的问题和语言吸引学困生主动的学习。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和肯定学困生的学习成果,秉持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在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努力之下,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陈锋花.小学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与转化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1(02):111.
[2]张国汉.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读写算,2021(05):131-132.
[3]梁琼.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措施[J].新智慧,2021(0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