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荣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禄步镇中心小学 526000
【摘要】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研究,有几方面的体会。
【关键词】:道德观念 法治意识 创设情境
【正文】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为适应学生的成长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非主科课程,很多人都对之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为让学生对此引起重视,提高兴趣,会积极参与和探究,知道其重要性,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活泼的氛围中得到主动的发展,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本人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研究,有了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从知识灌输到“多读精练”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知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改变繁琐分析,零碎解剖的做法,做到“抓整体,抓关键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发展点,引导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启发学生听、看、说、写、想、议,如我教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全尊重》一课时,就是按照抓整体、抓关键点来设计教学过程的。怎样抓整体和关键点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优质呢?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抓整体,让学生初读,感知文中的内容,读后能大致说出主要内容。其次,是着力抓好怎样学会尊重?这一关键处去精读,深入体会本课内容,此外再拓展,让学生观看有关尊重的视频,引导学生要怎样学会尊重?怎样理解他人?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以后要怎样做。这样就能真正让学生对基本知道的掌握得到发展与创新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压缩“齐步走”的时间,增加学生的支配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多读书,多质疑、多思考、多讨论、多体验、多实践。教师又能从讲台走下来,腾出更多的时间辅导后进生,真正体现新课标下师生双边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
新课程强调教师对学生起帮助引导作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好这一作用呢?首先,教师本身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要整节课都是教师讲,学生听。一堂成功的课,应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怎样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呢?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向生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实行AA制课堂。在AA制课堂上,转变教育观念,从教坛上走下来,融入学生中,不再是安排和管理,而是召集和组织,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师生自主安排,因人而异,所取所需,量力而行,各尽所能。如我所教《应对自然灾害》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课堂活动,自己阅读钻研,自己列提纲,自己提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还可以让我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还有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集思广益对课文内容提出新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呈现了可爱的一面。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他们对于应自然灾害的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样的教学形式,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把握学生内隐、无形、弥漫式的心理环境。使师生、生生之间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和情感,构建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意义上和谐关系。
三、巧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让学生在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愉快地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传授知识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有建立浓厚的学习氛围,创设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其对学生的影响会深刻而持久。比如《学会宽容》这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创设一个情境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按照视频进行角色扮演,其他的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组讨论分析出现社会影响和舆论等各类现象的成因,并从中得到启发。在这一连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很地掌握知识,而还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法制意识,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宽容是我们和谐、美好生活的基础。这就是创设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情境贴近生活,就会容易引发共鸣,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对于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素材有很多,只要是社会上出现的热点,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创新
春秋时期韩非子说:“柢固而生长,根深则视。”这对于教育的启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在小学要打好这一基础,《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实现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的精神。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让学生有个活动的空间。传统的课堂教师总是高高在上的,学生只能规规矩矩地坐在固定的座上接受知识。这样,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以情施教,寓教于乐,在生动活泼的、愉快和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可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座位,走到自己的好朋友身边读书,讲故事等。
2.让学生有个拓展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在课前、课中、课后捕捉知识点,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与创造,从而超越教材,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让学生有个表现的空间。我们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空间。学生的创意设计如果得不到表现、认同,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能提高,创新意识得不到强化,创新动机也会随之减退。教师发现学生有创新的表现,就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总之,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红亮.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效率[J].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3, 000(005):87-87.
[2]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4(35).
[3]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