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5/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第4期   作者:邱文章
[导读] 当前,小学生年龄大多处于6-12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发育阶段,
        邱文章
        石狮市锦尚镇东店小学,福建 泉州 362700
        摘要:当前,小学生年龄大多处于6-12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发育阶段,所以在此阶段的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能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特别在实验类学校的学生,作为其他各类学校的模本、示范,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最后探讨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导演:
游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不论成人还是儿童都需要游戏。所以,游戏化的教学不但对于幼儿园的儿童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思想不够成熟的小学生身上也同样适用,也应继续延续。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游戏的方式把儿童意识或潜意识中的东西自然地表达出来,治愈已存在的问题,并可逐渐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干预发展的目的。
        1 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据调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表现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实际调查中,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处于紧张状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进行游戏教学,学生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若学习中出现焦虑,学生可通过自我调节,来平复心情,进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由国内外研究可知,良好的环境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其理解、掌握及应用知识。反过来,学生将会产生恐惧心理,对其生活、情感等体验具有负面影响。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游戏,可为学生构建积极、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1.2 有利于课程学习
小学教育目标为:为学生创设大量学习机会,以促使其全面发展。所以游戏教学可帮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以促使其更好地在游戏所创造的环境中体验及学习知识。一味地强迫学生学习,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即使教师优异,也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基于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游戏教育资源,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游戏教学没有秩序、教学设计不够完整,但两者结合,可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将游戏教学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利于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成效。
        2 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僵化
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是从幼稚到成熟的一个蜕变时期,所以其自控能力较弱。他们通常没有能力来管理自己的情绪,且他们又急于长大,想脱离家长的管教,通常在这个时候的孩子最难管教,因为他们处于青春期,性格叛逆。随着各类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并不断进行改进。目前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虽列入了教学范围之内,但是教育模式已变得日益僵化。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起到解决小孩子心理问题的作用,只是把这门课程当作课业重担下的一节娱乐教育课。虽然并不反对娱乐教育,但是在这节课上所做的娱乐游戏和心理健康教育并无太大关联,这显然是不妥的。而且在上心理健康课时,老师并没有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主,只是为学生教授书本上所发生的案例,让学生听过之后一笑了之,起不到任何实质作用。


        2.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当
因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只停留在给学生发一本相关书籍,开学设置几节心理健康课,之后的心理健康课程可能被其他语、数、外科目所取代。且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单一、僵硬,没有使用符合当代学生心理所发生的问题而设置的课程,而是一味按照授课老师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讲述。这样的做法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也就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在大多学校采用的只是老师灌输知识、学生课下进行吸收的教学模式,且所教内容大多是当前应试教育下的产物,让学生在需要参加考试的目的下学习知识,这样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这门课。
        3 游戏教学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3.1 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用性
游戏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该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特征,在教学大纲的引领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游戏教学内容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小学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在成长和生活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游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偏向专业学科以及知识等倾向问题。有些学校硬性安排学生记忆和背诵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要知道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没有办法从中获取比较好的教学成果的,同时这种方式也正是学生所不能接受甚至排斥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增加了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打破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美好憧憬。也正是游戏教学解决了此困境,教师把书本知识与游戏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游戏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3.2 游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的优越之处
传统教学主要以老师教授课程为主,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讲授课程内容,以引导学生为主。若以这种形式进行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以及强烈的压迫感。而在游戏教学的实施中,教师不会过分的引导和操控学生,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在活动中的状态进行适当的调整,给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缓解小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压力和情绪。虽然游戏教学也有其自身的规则,但教师也要着重注意游戏对于学生的自由性。游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去,通过灵活的游戏从中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与愿望,同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各种问题。
        3.3 游戏教学与学生之间的有机结合
游戏教学即使强调自由性,也要注重课程的内容,要知道游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服务于课程的方式,传统教学将固定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较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以及课后学生的收获与感受,忽略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彼此的情感交流,教师更加忽略了对学生内心深处的独特想法与感受的观察。在许多人看来游戏教学就是在课堂中增添游戏用以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游戏教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将教学与游戏在内容与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游戏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有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与帮助,在小学期间除了学习相关问题,体现在小学生身上的大多为人际交往方面问题,老师也可通过小组类游戏,提高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由此可知,游戏教学可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并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来解决,促进小学生良好人格以及个性的发展,指导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
        4 结语
总之,近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易出现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针对目前学生的这一现状,大部分学校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将游戏教学应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游戏教学可促进学生成长及发展,调动其积极性,有利于其从游戏中学习知识,体验生活。所以,学校应灵活地将游戏教学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并不断研究游戏教学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教学规律进行探索,以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宁.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2018.
[2]闫建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9.
[3]程梅.如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游戏教学[J].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