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梅 郭子木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唐山 063300
【内容摘要】实践教学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实践教学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为理论和实践建立起了紧密联系,促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模式和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得以有效落到,为强化思政课育人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 思政课 育人功能 作用
多年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熏陶,重课堂讲授、轻课外活动的现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特别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形式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基于此,实践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阶段,参照一定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定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从而使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强化认同,从而更好指导实践的教学方式。
随着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思政课教师改革创新意识的逐步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根据实践教学活动场所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及网络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等四种。
课堂实践教学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模拟实践情境,激发活动参与者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课堂情景剧、微电影、案例讨论、翻转课堂等;校园实践教学是指在校园中除课堂之外的其它地点进行的结合课程要求自主设计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辩论赛、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校园访谈、青马社团等;社会实践教学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深入群众,在透视社会热点、了解社情民意中思辨求索、获得真知的教学方式,包括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等;网络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指运用网络和数字技术,营造虚实结合的实践情境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教育的实践教学新形式,包括网络论坛、网络游戏、运用虚拟仿真教学基地等。
二、实践教学在思政课育人功能中发挥的作用
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学水平和育人成效有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思政课育人氛围,丰富了育人载体,激发了学习兴趣,启迪了心灵,拓展了思维,促进了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落地见效。
(一)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效抓手
一是实现了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沟通理论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直面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由观念性的存在转化为现实性的存在,“立德树人”实现了落地,提高了思政课育人的时效性。
二是提供了检验育人成效的客观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丰富了理论传导方式、打破了育人时空限制,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为检验思政课育人成效提供了客观依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通过开展情景再现、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参观访问等活动,在提高理论素养,立德、立言、立行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影像材料,活动本身就是教师育人工作做与不做、做多做少的直观体现。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涌现的优秀情景剧、优秀演讲辩论选手、优秀调研报告、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学生讲解员等更是思政课育人工作的标志性成果,体现了“立德树人”实际成效。
三是建立了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地位 。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的多样化、时代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案例研讨、学生授课、社团活动、虚拟仿真体验等活动不仅使学生在互动、协作和探究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也成为了教育的主体;不仅实现了朋辈教育,也实现了自我教育,在理论学习时产生的疑问,通过实践进行了解答和检验,实现了理论的再提高和升华,做到正本清源,真正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为实现“三全育人”提供现实路径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为贯彻“三全育人”提供有效载体。
一是调动全员育人的积极性。相较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一方面增强了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紧迫感,另一方面随着实践教学开放性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显现,教师拥有更多教育成就感和获得感,最终使教师育人观念由任务驱动转化为自驱动。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虽然由思政课教师主导,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能需要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家庭成员、校外人士的参与,也会需要团委、学生工作处和社会组织的协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各领域人员和各部门,不断交流协作,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家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进一步激发育人热情。
二是实现全程育人的持续性。借助思政课实践教学时空延展的优势,不仅使得全程育人成为可能,还赋予了其即时性、阶段性和终身性的特征。即时性是指教师在课上和课后都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科学思维、人文精神和使命担当;阶段性是指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各阶段都有思政课的参与,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成长阶段制定有目的、有规划的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目标;终身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并不会随着教学活动的结束而结束,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只是教育的开始,其思维中曾经受到实践检验的知识会逐渐转化为自觉的信念,当未来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善与恶是与非的抉择时,这种信念会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是确保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性。全方位育人是通过多种形式在不同维度和社会层面开展德育工作的育人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涉及个人成长、社会运行、国家发展等各个方面,在这些知识基础之上开展的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统筹各育人点位,进而确保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性,避免了育人要素简单堆砌而给学生带来的碎片化的受教育体验。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理论社团活动、各类选拔评比以及参观各类育人基地,在不知不觉中培养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从而实现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统一。
(三)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广阔平台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各种思想、观点相互碰撞,为我们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诸多挑战。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的强大功能,使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一是厚植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同样也是中国青年的精神之“钙”。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情景剧表演、拍摄微电影、观看纪录片、参观纪念馆和虚拟仿真教学基地现场教学等活动,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境,设身处地地思考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道路抉择,感同身受地体悟英烈、楷模的光辉事迹;通过让学生参加党史知识竞赛、社会调研,领略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和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使“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论断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筑牢精神之基。
二是培树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不仅受到课程的熏陶和感染,也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参与其中。情景剧的角色塑造、社会调研的问卷设计、参观路线的科学规划,都需要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同老师共同构建出带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堂。在参加各类校内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来加以解决。在这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校内外互动和自我挑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激发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干事创业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是增强担当意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充满挑战和风险,越是在艰苦斗争中越需要担当、越考验担当,担当意识是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实践教学将社会难点、改革重点和国际热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中美贸易摩擦、芯片卡脖子问题、乱港事件等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判断是非曲直的根本准则,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同时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增强本领,勇于担当的报国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18
[4]顾以传,刘银华.论新时代高效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
[5]杨足仪,李国健.面向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活动型思政课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6] 张春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兼论“2018新方案”基本要求的落实落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