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特色课程与科学区域活动的结合

发表时间:2021/5/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第4期   作者:崔双
[导读] 科学区域活动不仅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更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有效手段

        崔双
        盘锦市实验幼儿园

        [摘要]科学区域活动不仅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更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幼儿科学精神、动手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更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幼儿科学课程的特点、目的和内容,重点从科学材料投放方面谈论了科学课与科学区域活动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科学特色课;区域活动
        幼儿科学课程能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操作知识和技能,发展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更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幼儿园科学课程的特点
        第一,幼儿园阶段学生年龄一般在3-6岁之间,年龄阶段决定了其生理和心理特点,表现在科学课程上就是无法完全地自主完成动手实践。以此,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课程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且教师占据了整个科学活动的主导地位,按照步骤详细的演示给学生看,手把手的领导学生完成科学活动。
        第二,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对科学的理解并不透彻,只能观察到一些现象,并不能理解其原理。因此,幼儿园科学教育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合理结合幼儿园现有的物质条件或者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把科学活动渗透到生活中,把科学教育渗透到微小的课堂活动中,让幼儿直接接触科学现象,体会科学原理。
        第三,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是建立科学观念的启蒙阶段,教师要通过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利用科学活动让幼儿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幼儿思想启蒙阶段种下科学的种子,建造坚实的科学理念基础。
二、合理定位科学区域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幼儿园设立科学活动区域,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供他们自由发挥的实践场所,为他们的科学意识自主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因此,教师要考虑教育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兼具艺术性设置这个科学活动区域,让幼儿可以在多样化的空间中得到科学能力的全方面发展。
        科学区域活动应致力于科学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促进幼儿动手动脑,让心智、行为协调发展,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从小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其在今后的学习中全面发展。
        区域活动的内容要根据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设立,教师要把科学教育体系化、目的化,在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计划地在集体活动中融入到科学实践中去,并根据幼儿科学实践兴趣的变化随时调整活动内容,让幼儿在共同学习、共同操作中彰显个性,培养创新意识,让幼儿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常态。
三、制定并要求幼儿遵守活动规则
        积极有序的科学活动离不开幼儿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教师要在活动开始前制定有效的科学区域活动规则,在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时刻提醒大家注意遵守。幼儿的科学活动是动态变化的,规范和准则中有一部分是必须遵守的,如注意安全,在没有听到指令前不能动手等等,但是有一部分规则是可以随着活动的进行而变化的。因此活动规则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
        活动规则的制定和遵守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水平和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共同参与制定活动规则,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修改和完善,让学生明白规则的制定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动态的修改过程,是为了弥补漏洞,让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活动规则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制定,并在不断完善,这让幼儿对规则制定和完善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养成了学生在活动中自觉遵守规则,自觉维护规则的习惯,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为将来成为守法公民打下了基础。


四、丰富幼儿的科学活动内容
        单一的科学活动可能会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越来越纯熟,但幼儿并不能为了学习科学而重复活动,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科学活动单一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科学活动内容,不断丰富科学活动种类,让幼儿对科学活动保持一贯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效提升科学活动的教育效果。
        科学区域活动的环境要轻松和谐,尤其是在幼儿动手实践的时候,教师更要创造宽松、自由的区域活动氛围,提供的科学活动材料不仅要丰富多样,符合科学活动的需要,还要注意安全性,让学生的操作更加流畅。活动环境、活动材料的科学合理设置能够更好地实现幼儿科学活动目标,提高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
五、科学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一)材料能让幼儿独立探究
        科学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动手过程不需要教师的过多帮助,因此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材料自身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操作错误后能够迅速重复操作,反复尝试,获得活动经验。如,简单的投影操作,能让幼儿在操作中明白光的明亮程度、传播原理。准备白纸和剪影,在阳光照射的范围内,让学生观察白纸上剪纸的影子,教师协助利用大泡沫板把阳光遮挡,再让学生观察白纸,看是否还有剪纸影子。或者学生通过走动到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看看白纸上的影子是否变得模糊。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分布在3-6岁,正是幼儿大脑快速发育的时期,每个年龄的孩子对科学材料的认识、理解、运用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年龄特点进行科学活动材料投放。如在幼儿中班教学中举办“蔬菜生长的过程”这一区域活动时,教师准备了积木、纸盒、橡皮泥、剪刀、彩纸等材料。刚开始的时候,孩子的兴致很高,很快的利用纸盒、积木搭建了农场,也用剪刀把各种蔬菜果实剪出来,但一会儿的功夫就不见了人影。经过思考,我们会发现中班的幼儿并没有见过蔬菜生长的过程,因此他们无法完成整个过程的制作。这时候,教师就要考虑投放一些蔬菜生长各个过程的图片,再加入一些彩带、毛根等材料,学生重新拾起了兴趣,很快就有开始动手制作。由此可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材料投放才能吸引他们的操作兴趣,促进幼儿自己动手,发展思维。
        (三)材料要丰富,让学生在多变中找到科学点
        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他们对某一个事物感兴趣的点持续时间不长,很容易就会想到其它好玩的,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同样如此,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到更多可以用到科学活动中的材料。如幼儿小班科学活动“我的球球站住了”,教师提供了纸盒、积木、木棍、书本、五颜六色的小球等材料,学生用各种道具挡住小球的前进路线,或者改变小球的前进路线,玩的十分高兴。随着材料不断被使用,新的材料不断减少,学生仍然意犹未尽。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用胶棒划定一条路线,小球会不会沿着这个路线前进呢?学生很快就找来胶棒,三五成群开始自己动手实践。在动手过程中,有些学生突发奇想,用毛根围成一个圆,让小球在里面转动,然后突然间把一块积木挡在小球前进的线路上,自然小球就停下来,孩子兴奋地手舞足蹈,其他小朋友也开始围拢过来自己动手玩一下。可见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动脑找到更多的材料,激发他们大胆探索和尝试,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结束语:
        科学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课程目标的确定,离不开课程内容的优化,更离不开科学材料的合理投放,教师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创新活动教学方法,力求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玲. 浅谈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C]// 2017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 2017.
[2] 陈燕. 学校科学课程在科技场馆实现的途径和方式——浅谈如何发挥幼儿在科学区域的主动性[C]// 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2018.
[3] 叶玲. 幼儿园特色课程下科学区域活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 情感读本, 2018, 000(026):30-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