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黑龙江大学 150000
摘要:巴金的创作分为前后期,在后期创作风格为冷静缜密的写实主义,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委顿生命”和“血和痰”,调子也变得悲哀、忧郁,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巴金延续前期风格的内涵,反思社会及人性的复杂,并通过对自我灵魂的深痛反思,重塑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形象。
关键词:巴金 ;《憩园》;《寒夜》;《随想录》
一、《激流三部曲》的尾声——《憩园》
1944年5月,巴金在贵阳郊外花溪的“花溪小溪”里开始动笔写《憩园》。这是一部充满感伤气息的牧歌式作品,它理所当然地成为《激流三部曲》的续篇,继续对40年代中国社会黑暗进行揭露与批判。《憩园》的情节是简单的。它写了一座以“憩园”命名的花园的先后两代人的命运。第一代杨痴梦(杨老三)因挥霍尽祖先留下的全部田产,最后惨死于监狱;第二代主人姚国栋也因为仰仗自己近千亩的收入而宠惯自己的独生儿子小虎,于是小虎成了一个人小心大、见钱眼开、势力霸道的恶少,最后不听劝告溺水而死。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历来分歧颇大。巴金却表示出肯定的态度。作家对读者说:“我的作品中反映了我最熟悉的生活的是”《家》、《春》《秋》、《寒夜》、《第四病室》,还有《憩园》。”巴金的《憩园》和《激流三部曲》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巴金对杨老三的原型的死——自己的五叔的死,一点不难过,对这样一个败家子,独独只有巴金表现出“好感”,那就是五叔的命运使巴金对开掘《激流》的主题有了新的认识。如前所述《激流三部曲》的中心主题之一就是: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对健康的正常的人性的摧残,而其中的每一部都是从一个侧面、一个方面来反映这个主题的:在《家》中,作者攻击了对青年们美好爱情以及对追求幸福的愿望的扼杀;在《春》中,则着重抨击对女性的侮辱残害;在《秋》里,又以愤怒的心情控诉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的摧残。然而,作为统治者本身,他们是否就能得到幸福了呢?不,他们也经历着人格的堕落的过程。而这,就是《憩园》所要表现的主题。明白了作家的这一意图,我们便明白了何以作品会产生“挽歌”的调子的原因。这是因为,《憩园》是站在杨老三人性被扭曲变形这一角度上来观察问题的,杨老三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是一个寄生虫形象,劳动本能退化,由此他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巴金着重写出杨老三的悔恨和怀旧心理,最厉害之处就是自我惩罚,就要写出杨老三原先所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它要读者相信封建专制制度及腐朽的封建礼教是摧毁这正常人性的罪魁,从而使人们更加痛恨它们。这样,他就不得不把杨老三的性格写得既让人讨厌而又让人同情,而这种同情又特别集中在杨老三的“怀旧”情绪上“挽歌”的调子正是从这里产生。而这一点,作者本人甚至在当时也并不满意,所以他才会说“我至今还感到遗憾”这样的话。巴金的这一创作意图并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地方。在《家》《春》《秋》中作者比较强调被压迫者的一面;现在到《憩园》里则着重研究剥削者的一面,这样一来,问题提全了,对整个专制制度的否定也就更有力了。从这点看来,《憩园》作为《激流三部曲》的重要补充也是完全必要的。
二、“挖掘人物内心”的现实主义佳作——《寒夜》
《寒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佳作。巴金后来追述,《寒夜》“整个故事就在我当时住处的四周进行,在我住房的楼上,在这座大楼的大门口,在民国路和附近的几条街。人们躲警报、喝酒、吵架、生病.....这一类的事每天都在发生。物价飞涨,生活困难,战场失利,人心惶惶.....我不论到哪里,甚至坐在小屋内,也能听到一般'小人物”的诉苦和呼吁。
”(谈<寒夜),《巴金文集》第十四卷)作家在《<寒夜>后记》中也说,“我没有撒谎。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着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是的,忠实于生活的巴金“没有撒谎”, 他 在《寒夜》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人民群众悲惨的生活图画,他围绕一个善良、忠厚的普通读书人一家的生与死,巴金紧紧抓住了王文宣性格的两个方面,一是原先性格中美好的东西,另一方面他现在的性格变异的部分。巴金始终为下层人民“诉苦”、“呼吁”、“大叫”,为受尽侵略者践踏蹂躏和国民党黑暗统治压迫剥削的“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这“讲话”、“诉苦”,“呼吁”、“大叫”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巴金通过对汪文宣一家悲剧命运的描绘,对“快要崩溃的旧社会、旧制度、旧势力”提出了血泪控诉,这是受尽国民党黑暗统治压迫的人民大众 心底的呼声,也是那一时代的声音。虽然这声音尚感沉闷,但它毕竟似山城上空的沉雷,在乌云翻滚的天空回响震荡。
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罪恶,控诉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罪恶,这儿乎是二十、三十、四十年代的进步作家的长篇小说共同表现的思想内容。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叶圣陶的《倪焕之》,沙汀的《淘金记》等都从不间的角度反缺了这一重大主题。我们从他们具有独特面貌的作品中可以看见他们的独特的才华。巴金的《寒夜》也正是一部具有独特内容、独特风格的作品,它在揭示主题时有着作家独特的立意和见解,独特的声调和色彩。
三、对历史的回顾与思索——《随想录》
可以说, 巴金晚年的一切思考, 都和“文革”有关, 而“文革”留给他的最深印象, 除了对人性的践踏, 就是文化的浩劫。在“文革”中, 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事物都遭受了彻底的破坏, 与之相伴, 那种与历史彻底断裂的反传统思想也达到了它的极致, 这样一来, 它的荒谬性反倒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在1981年4月为倡议建立现代文学馆而写的《现代文学资料馆》一文中, 巴金在回顾了自己“文革”中亲手焚毁许多书刊信稿的往事的同时, 自责“我当时否定了自己, 否定了文学, 否定了一切美好的事物”, 并云:“当时也有人偷偷地问过我,‘难道我们的祖先就没有留下一点值得重视的遗产?难道“五四”以来我国的现代文学就全是废品、全是“四旧”?难道你几十年中那许多作品就全是害人害世的毒草?’我答不出来。”或许, 正是这种一直推延到他自己的否定思维的彻底性, 从根本上启示了他在有关民族生存和民族文化问题上的新思考, 使他在再一次获得独立思考的权利之后, 得出了这样的认识:“任何民族、任何人民都有自己光辉的历史。毁弃过去的资料, 不认自己的祖宗, 这是愚蠢而徒劳的。”《随想录》最大的特点是无比的真切,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贯穿全书的则是一个主题:对“四人帮”的悲愤控诉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和前途的深沉思索。涉及到了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的评估和人生价值、道德观念、个人思想情感、文化秩序等等广泛范围,形成对秩序的一种挑战和冲击。它和各阶层潜在的和鲜明的变革要求相呼应,因而吸引着广大的知识界人士和普通民众。《随想录》也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痛苦的反思和觉醒的结晶,巴金让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找回了失落已久的良知,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他大声疾呼“讲真话”成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呼声,他也被人们誉为20世纪中国人民的良心。
参考文献:
[1]徐开垒:巴金传.第2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巴金:寒夜:巴金小说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4
[3]汪应果:巴金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存光:巴金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