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与应用

发表时间:2021/5/1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月第4期   作者:孙长青
[导读]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孙长青
        黑龙江省东宁市绥阳林业局第一中学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其中“读”的内涵在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的心里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人重视课外阅读,但课上朗读却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由于很多教师和学生功力心作怪,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课文的分析之中,陷入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误区。以为高考也不考朗读,朗读又浪费时间,小学、初中训练训练就够了,却忘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古训,这是因为一些教师对朗读的认识不够, 不明确朗读所产生的巨大效果。朗读作为一种艺术,它是没有阶段性的,小学生、初中生需要,高中学生同样需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关键的环节,我国古代的传统教学中,尤其注重诵读。至今还记得上初中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位先生自得其乐、令人陶醉的朗读场面。很多经典文献以及名家大师也都认同这一点。宋朝大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以上古人的智理名言,无不说明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语言的魅力有时光靠默读甚至一目十行的浏览是体会不到的。有时非朗读不能进入语文奇妙的世界,非朗读不能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是任何一种阅读方式不能替代的。通过朗读,读者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感悟作品 。
        对于朗读,今人同样也有深刻的认识,老一辈文学家叶圣陶曾说过:“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念出来,比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好文章,要多念。”有效的朗读,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对情感的熏陶,对鉴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我本人而言,也深得朗读的禅益。记得上初三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一课,语文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了两遍课文,疏理了文章的意思后,就布置背诵课文的作业,结果在第二天检查背诵时,全班三分之二的人都没背下来,而我就是其中一个。老师一气之下给我们赶到操场罚跑步,生平第一次背罚感觉很丢面子,不知当时是跑步累的,还是自尊心受挫,脸涨得通红,中午回到家里,饭也顾不得吃,一个人躲到小屋里背起来。我先拿出书,认真的朗读起课文,等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情不自禁的眼睛湿润,声音哽咽起来,仿佛真的感受到了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赤胆忠心,体会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国情怀。我知道自己为之动容了,而我也在不知不觉中背下来了。我很高兴,不只是因为背下来课文,更因为我掌握了一种别人不会的背诵方法——朗读记忆法(自创)。 在这里我不怕暴露自己的隐私,而说出自己的少年经历,是因为我切身感受到了朗读的重要性。现在我从事了语文教学工作,我曾经多次向我的每一届学生叙述这件往事,目的就是把我受益终生的读书经验——朗读,与他们一起分享,从中受益。
        既然如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朗读呢?下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具体的做法:
        一、首先改变师生的固有观念,让学生读起来。
        前面我说过现在有许多学生学习的功利心较强,哪些知识考试考,学生就学什么,那种方法最便捷就采用什么,从不为长远学习,终身学习作打算,从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显得目光短浅。这种局面,当然而与目前的考试体制有关 。小升初不考朗读,初升高也不考朗读,高考更不能考朗读。因为功利心作怪,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只是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简单的过渡,甚至有更多的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环节。朗读那是小学初中培养的能力,到高中后,就应该以分析鉴赏为主,而殊不知,没有读做基础的分析和鉴赏显得多么无力。

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起来朗读课文,可能是人长大了,知道害羞,怕人笑话,朗读课文时,很多学生表现的扭扭捏捏,声音很低,没有感情,甚至错字频出。这种朗读的基本能力都不具备,更何谈感受文章意蕴美,作者的情感美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可想而知了。
         1、巧用多媒体
不会读和不愿意读,使一些高中学生不能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美。因此在平时授课时,我多采用示范朗读法,让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染他们的情绪,激起他们的朗读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根据不同的文章我采用不同的朗读示范方式,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类豪迈的诗词时,我就到网上下载名家朗读作品,因为这些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精心锤炼录制而成的,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就很恰如其分,浑厚的男中音,慷慨激昂的语调,饱满深沉的感情。,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学生有标准可供参考,高中学生有模仿能力好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因此,能够较快的掌握朗读方法和技巧,朗读三两遍可以把文章读得很有韵味了。
         2、 教师率先示范
         有一些文章感情很真挚,语言优美,文笔细腻,学习这类文章时,我就自己范读,这种示范性更直接,更有说服力,给学生以指导性,学生认真的聆听,深切地感受,创造了一种艺术的氛围,学生深受感染。比如范读《陈情表》,低缓的语调,饱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李密与祖母的深厚感情,为李密的孝情而感动不已,课堂气氛沉浸在悲恻的氛围当中。比如范读《致橡树》,坚定有力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让学生认识到作为新一代女性的舒婷,她的独立而完美的形象。  
二、 调动积极性, 让学生动起来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激发了朗读热情,营造了艺术氛围后,就应该趁热打铁为他们展现自我提供广阔的平台。这时就要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比如我在学习完“中国现代诗歌”之后,我就组织所在班级开展朗读比赛,每人必须参加,自选诗篇。经过认真准备之后,比赛开始了,学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登台亮相,认真朗读,语调和谐,语速适度,声音抑扬顿挫,对诗歌内容和意境理解到位,把握准确,就连平时胆小怯懦、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生都朗读得有板有眼,声情并茂,因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这种大好形势,我更是信心倍增,向学校提出申请:在学年级乃至全校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学校很赞成我的提议,并给予大力支持,一场大型的“五月放歌”的全校诗歌朗诵活动拉开了序幕。一时间整个校园书声朗朗,在这次比赛中,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分别获得了学年第一和第二的好成绩。最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次比赛后,荣获个人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几个同学从朗读中找到了自信,竟报考了播音和主持专业。我想这无疑是朗读给了他们不竭的动力,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学生坚持读下来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否更好的坚持朗读,需要教师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时间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时间和空间。而从教育心理学和人的生理特征来看,早上的时间是最适合记忆和背诵的,我们学校多年以来一直规定,早读时间专门用来进行语文和英语的朗读训练,这种做法多年来一直坚持,从未间断,我在高一和高二时,利用早读时间进行了大量朗读训练,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早读课外,我还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进行朗读教学。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学雷雨《雷雨》、《窦娥冤》等戏剧,我采用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揣摩和走进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学《我有一个梦想》我采取接力式,让学生体会马丁路德金慷慨激昂的感情。根据不同的文体,还可以个人朗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别比赛读等等方式,使朗读不再单调,死板。学生变得越来越喜欢朗读 。
  总之,朗读是一种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从小抓起,坚持不懈,它能使人们从朗读中感受美,从而创造美。让我们动口动心动情地朗读吧,因为他会使人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罗燕廷.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朗读的路径与策略[J].黄金时代(学生族),2020(02):52-55.

[2]熊国良.谈高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J].高考,2020(03):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