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北京主城区剩余空间的景观再生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8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4期   作者:赵松
[导读] 北京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内容的不断更新
        赵松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10000
        摘要:北京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内容的不断更新,对已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出产生了大的影响,城市布局亦跟随进行重新优化调整。从而会出现城市中多处空间百废待兴的剩余空间,本文从景观设计的视角,结合城市双修的相关内容,分析北京城市剩余空间的主要形成原因和类型,结合既往实际情况和既往设计经验,对应的可持续景观再生策略,从而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重新激发城市活力。
        关键词:城市剩余空间;景观再生 微空间 城市双修
        一、城市双修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空间需求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提出了明确要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简称“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但是,在城市双修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已经提出多处微空间改造项目。分布在北京城六区中各处的具有公共属性的存量剩余空间,世界城市的定位对城市空间的优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尤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管理愈发精细化、网格化,人们对高品质生活和高品质公共空间的要求日益突出,如何利用好城市中每一寸土地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的有限的地域和不断扩张的人口,城市剩余空间再生设计成为了解决当下城市邻里关系疏离,步行体验弱、公共休闲空间不足等问题的一剂良药。至今,国内外对剩余空间一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将城市中距离人群活动区域近,曝光率低、未被合理适当使用的空间称为“城市剩余空间”。他是一种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明确使用性质,隐匿在城市中的空间。一般因为使用者少而不具有积极活力。
        二、北京城市剩余空间的形成原因
        1、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缺失
        北京有着典型的大城市病,城区交通用地面积将近30%。新老建筑的并存导致的城市空间尺度出现严重隔阂,人口密度过大导致公众活动空间的缩小。有些“剩余”是我们规划直接导致的,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够被合理的规划,利用。楼与道路之间都出现了各种不规则的形状,造成了浪费。然而,《北京城市设计导则》的推行期间,已经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找出城市规划建设中各种集团利益的有效契合点,重新组合项目推行框架。经常设计师希望的空间场景不一定是城市居民真正需要的场所。没有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设计空间并不能完全的契合于民,城市设计也就成为一种想当然的产物,导致空间设计理想在使用中出现大片空白不衔接。所以,设计师、管理者和使用者,三方都难以将所有空间的需求完整来考虑,难免回导致设计上的疏漏,产生剩余空间。
        2、城市文化发展、
        城市发展最主要的体现就在文化,城市文化是形成空间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代北京主城区文化建设,对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重新认识与辩证解读,更有益于北北京城市空间对传统空间的尊重和延续。在尊重中轴线以及东直门、永定门等传统礼仪空间记忆同时,从小微处对文化资源更新利用的探索。通过剩余空间当方式抵御全球文化一面花的扩散,为北京文化古城的延续提供有力的补充和支持。文化历史变迁的同时,北京城区中过于集中的居住用地属性的变迁,以及与商业结合利用的空间也许会因使用人群、使用方式的改变而难以适应新的情况,导致了生活最近的剩余空间。对城市文化生活造成割裂,失去对城市文化生活承载的作用。
        3、消费主义盛行
        同时,21世纪以来城市空间被商品化,北京出现多处核心经济商圈,经济利益成为城市发现的首要衡量标准,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单一,城市空间的多样性遭到破坏,大量涌现的步行街、Shoppin Mall等新兴休闲娱乐模式,取代了北京城市人群的原生活动场地。北京市民丧失了对城市空间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精神属性的感知能力,转变为集体无意识的对消费文化的盲目追求。消费主义主导的商品型空间,让人忽略了生活中最亲近的活动场地。这无疑造成了城市空间的失衡化发展。
        4、治理部门权属问题的混乱
        城市设计在我国起步较晚,种种原因导致城市空间治理并未被重视。各个部门以部门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城市中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空间资源等存在不一致或相互违背的管理划分,这也是造成空间不能充分合理利用的重要原因。从而导致一些城市空间脱离城市整体设计,区块与区块之间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国土空间、多规合一的推行,正在有利的整合和解决这一现象。规划设计是空间治理的主体,但并不是全部。交通为首的北京城市发展建设,已经将城市分割成层层圈圈,再在圈内摆放建筑。这些建筑与城市需求的对话显得非常微弱,最后才考虑人群活动空间。而传统的北京旧城区,则是建筑为主导围合内外空间,自然而然的形成道路和根据需求设置道路。在传统北京生活方式下形成的空间模式使用比例高,很难产生被浪费的空间。
        三 北京主城区城市剩余空间的涉及类型
        北京是一座超大型城市,空间结构也是多维的。相应地空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归属性,因此要明确责任的归属性。不同权属的空间,也需要全员社会的参与。城市双修的主要工作内容中第三条提到为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主要为加快和山体修复,开展水治理和修复,修复利用废弃地,完善绿地系统四个方面。北京主城区的剩余空间类型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剩余空间。城市迅速发展、人口快速膨胀,城市剩余可利用空间形式多样,涉及广泛。对于北京这样一个传统文脉深入的古老社会,剩余空间景观再生也是对传统的反思,是新旧空间的融合过程。性质上受传统皇权、胡同邻里空间、礼仪空间影响。但早已与原始的严整空间相悖甚远。从面积十几平方米到几平方米的场地或者是一面墙体大到城区内剩余工业园区等都可以剩余空间。这些都是是传统城市社会最缺乏制度、规矩的地方。
        在北京主城区尤其旧城中,由于空间有限,增补旧城中公共空间的存量空间。尤其公共空间面积有限、建设难度大、公共空间需求不足的今天,剩余空间中从微空间下手,其高性价比的推广对主城区的公共空间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宏观尺度的剩余空间,指城市中空置的、废弃的工厂,广场等城市空间等,这些大尺度空间一般权属明确,但是治理成本高。然而城市美化急于求成,并未充分挖掘其价值。有时用一道墙就遮住了市民的视线,让城市看起来焕然一新,实则是外强中干。剩余空间,就像城市的一道伤疤,可以利用这些原本废弃的剩余空间的景观再生激发出城市新的活力,为北京市城市形象增加一笔重彩。
        四、景观再生策略
        1、城市存量活动空间激活和整合。
        城市中一些公共活动空间中面积较大,辐射范围较广,但自身定位属性不明确,交通不便且开放不足,使这类空间无法充分被使用;城市剩余空间零散无序,辐射范围较小,但交通便利,易于到达。例如贯穿海淀朝阳区的元大都遗址公园,交通,文化先天条件优越,但是由于设计上的千篇一律,与外界周边联系的不足成为一块使用率非常低的城市绿地。目前,城六区城市土地存量小,利用城市拆除违建、边角地、废弃地和闲置地等城市剩余空间,这些空间一般离人群聚集进可达性高,进行城市微空间设计已经提上日程。同时,将这些零散的剩余资源统一整合,建成一个完整相互关联的城市空间,节省了城市开发的成本同时又有效的消除城市土地资源匮乏浪费的问题。
        2、全生态链结合低影响开发设计。以人群活动,动物迁徙,植物群落生态出发角度考虑,完成蓝绿灰空间的整合设计。北京迅速的经济发展,灰空间以及道路的不管扩张,城市下渗等问题也愈发严重。在处理不同用地之间的空白地块时,一般来讲建立丰富的植物群落,同时结合周边绿化设计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等低进行影响干预设计。居住区周围的剩余空间打破原有的隔墙加强与外部的联系,保留原有邻里文化生活习惯的同时引发新的活动模式。
        3、增设互动性、永久性装置。传统的空间传统活动需求,并不能满足现在多元发展的活动需求。北京主城区狭窄的活动区域,更需有有力的活化措施,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即成为剩余空间的重要方面。单纯的铺装和种植,如果在疏于管理的情况下可能又变为乱停乱放的停车场。剩余空间的趣味互动性增强了使用者和社会空间的情感关系,让空间成为产维系人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场所。结合北京结合北京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景观趣味装置影响社会效益优势明显。设计基于居民和使用者的需求,通过设计对场地进行有效再利用。
        4、 弹性空间设计。  多元的城市结构需要多元空间形态,复合型,多功能,能满足时间与空间的变化,符合生态人居需求的空间。因此,具备弹性可变的城市空间是。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空间重要的组成要素也可在利用。例如,京张铁路利用原有的铁路运输设施,将铁路硬地与植物混合,打造成一条独具特色的贯穿城市的活化体验。景观休闲的同时,方案也策划消费购物、节庆等空间,消除传统空间使用的单一性。这一类交通型剩余空间的活化再生,改善了视觉体验的同时,也成为连接剩余铁路空间,历史记忆与城市的主要区域。城市剩余空间中原有的已经被忽略的基础设施进行景观化利用,可以兼计经济效益的同时展现场地独特的精神文化。
        5、城市立体空间的开发利用。这种形式的空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最常见的如建筑立面投影空间、高层住宅屋顶上空间、平面绿化上方空间等。这些空间的利用,会使城市的发展更加立体多元。但是这些空间的利用也存在局限性,空间权属边界模糊,设计挑战大。将这部分空间的景观再设计,有助于城市的紧凑型发展。扩大再生剩余城市空间的功能和能量,灵活动态的结合建筑规划,是值得考虑的内向发展战略。
        五、总结
        可以看出,“城市双修”是弥补城市病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发展导向,在小规模的干预下解决城市问题,修复和弥补城市“伤疤”。城市剩余空间的整合和再生设计可以自上而下的解决城市问题,用最低的成本激活城市活力。对于北京这种用地资源紧张大城市来说,土地资源是非常稀缺的生产资料,城市不可能无限无边际的放大,因此充分利用现有已开发每一寸空间就成为了另一个突破的方向。
        基于城市修补理念的城市剩余空间景观再生在设计终端提高了城市景观,给人可达性最高的舒适。与此同时,北京城六区的剩余空间的景观再生设计应该紧密贴合政策和生活发展需求,提高设计的可持续性变通性,避免空间产生二次浪费。这是一种从微观出发的城市更新模式,在特定的设计语言下,以点带面,从而触发周边环境的改变。以起到展示北京首都魅力,发扬北京文化脉络,更新城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本:
1《北京街道更新城市治理导则》
2 http://yllhj.beijing.gov.cn/zwgk/fgwj/qtwj/202102/t20210208_2279768.shtml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印发《2021年城市绿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3、“城市双修”理念下北京老城公共空间有机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中轴线南段沿线区域为例  苏勇 2020
4、 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景观再生策略研究  作者:侯晓蕾;郭巍;   [期刊] 风景园林 2017年06期
5、基于“城市修补”理念的城市剩余空间活化策略研究  尹帅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