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纪花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20009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不断的扩招、科研课题的多元化及现代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建筑规模及设施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求,促使高校扩建、改建或重建。因此为高校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大学校园环境不仅是体现学校的标识性和独特感,也体现出对学术的追求和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华东师范大学新建河口海岸大楼项目为例对校园建筑的传承、同既有环境的融合和创新做一点探索。
关键词:校园建筑; 传承; 创新; 呼应; 建筑标识性
建筑的发展不单是进行简单的规模扩建,更应该是走向“提质“的道路,在体现出时代的标示性建筑的同时在整个校区中应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实现整个校园的完整性。但如何掌控融合和创新的度是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1、建筑形态与风格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园地,校园的文化属性尤其重要,如何在学校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完成对校园文化的传承的发扬,同时也融入创新意识,体现出时代的发展趋势,如何突出建筑的标识性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2、文化传承的方式
色彩传承:红、白、灰。老校代表性建筑为灰白色石材古典装饰面,通过沿用传统的材料和色彩,实现对文化的传承。
比例呼应:通过比例的延续,对建筑的表现手法与校园环境融合。
机理呼应:充分利用基地已有建筑的造型形态,顺应校园趋势。
3、工程概况
河口海岸大楼项目工程基地位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西校区西南角。用地面积57288平方米,本次设计用地面积11105平方米,预留建设用地面积4608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480平方米,主要建设学校科研用房及部分地下车库。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8552平方米,主要是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用房;地下建筑面积5928平方米,主要为地下车库及配套附属用房。建筑主楼总高50.0米。
基地南侧为实验临时用房,西侧为校园围墙,围墙外为城市绿带,北侧为流经校园的蒋家港,东侧为联通校园主路和动物实验临时用房的石板路,宽度约为3米。石板路的东侧为校园景观节点尚义桥。基地的东北角与校园主路相邻。基地地形基本平坦。
4、设计理念
4.1 绿色校园:采用各种节能减排措施,合理选用建材及设备,降低建筑运行能耗。
4.2 人文校园:通过对既有建筑的研究,从建筑体量、颜色、以及空间形态等不同角度延续校园历史文脉。
4.3人性化校园:营造方便舒适的公共空间,注重近人尺度的细节设计,将人性化的设计贯彻始终。
5、设计策略
5.1校园肌理
河口海岸大楼项目工程基地位于西校区西南角,大楼基地紧邻周边城市道路,为校园门户空间。周边景观资源丰富,北侧为校园的景观水系,东侧为组团景观园林,将与未来建设的国际合作创新大楼围绕现有园林景观形成组团空间,形成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本案设计中,充分尊重上级规划对于校园整体形象及空间组织的构思,根据现有场地的分析及结合规范及日照因素,建筑主体由两栋南北平行布置的板楼构成,南侧建筑5层,北侧建筑11层,南低北高。南北楼通过东西两侧的两层裙房连接成为一体,围合成内院形式的建筑。大楼呈“口”型布局,内院空间尺度宜人。建筑的入口广场位于东侧,与校园景观节点“尚义桥”相呼应(图1)。
建筑四周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消防环道转弯半径为12m。沿高层建筑长边,避开主要入口与重要立面位置,选取北立面作为消防登高面,距建筑7—9米为宽4米的消防车道,并设置不小于8米×15米的消防登高场地若干,保最远点在10米距离范围内。
河口海岸大楼在总体设计上注重遵从与校园空间的呼应,将大楼作为整个校园的重要空间节点,与东侧将建设国际合作创新大楼建筑共同形成开放的公共空间,并通过中心景观绿地将建筑的外部空间向外围逐渐延伸。
大楼北侧塔楼采用折线形,与北侧物理实验楼及河道在空间上产生呼应关系,共同强调沿校内水系景观的最大展开面。
将建筑的功能序列与校园的合院式建筑布局有机的吻合在一起,创造了校园空间的连续感和次序性。
强调建筑的有序与园林景观的灵活相结合,门厅朝向东面,借用校园原有道路并进行拓宽,形成主入口空间。内庭院采用园林式布局,提升建筑的空间品质。在校园内为师生学习与交流营造一个自然合亲切、理性和宁静、开放和变化的序列空间和精神依托。
5.2建筑形态
对于河口海岸大楼的形体塑造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主要以比较完整的体块进行组织,并在既定的空间构成维度上,以连接、穿插、切割等造型手段塑造出与闵行校区现有建筑相呼应的建筑体形和空间,也体现了校园建筑独特的建筑个性和明显的标识性。
建筑立面采用错落有致的落地窗,不仅反映内部功能,同时也使得立面形成很强的节奏感。水平和竖向的折板打破立面的节奏,使得立面更加生动,形成视觉的焦点,立面材质采用花岗岩,体现出典雅和庄重,颜色采用灰白色与校园的既有建筑相呼应。(图2,3)
整个建筑风格简洁而富于变化,通过转折的处理,即是对周边既有建筑及整个校区的空间肌理相互的协调,也有利于体现建筑的标识性。
入口广场的局部架空和下沉式内院作为一个突出的活跃元素,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空间对比与造型和谐,并且与整个校园的主要轴线产生呼应关系。
图2 东侧立面实景图 图3 南侧立面实景图
5.3特殊技术功能需求
河口海岸大楼为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用房。这些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用房主要分为化学类实验室和物理类实验室两大类。化学类实验室位于北部的主楼内部,地上共11层;物理类实验室位于建筑的裙房部分,层数为5层;建筑西侧一层设置洁净实验室及其附属的洁净仪器室。部分对温湿度要求较高的实验室和冷库设置于地下一层西侧。地下一层东侧设置地下机动车停车库。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用房分布在裙房的1、2、3层和主楼的1、2、3、4、10层;海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用房分布在裙房的4层和主楼7、8、9层;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用房分布在裙房的5层和主楼的5、6、11层。
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实验室的特殊技术功能需求,在项目方案设计阶段充分与相关科系教师进行沟通,针对每个类型的实验室深入讨论、了解使用要求,明确各类实验室实验流程及工艺。避免建成后由于不满足使用及规范要求而带来的二次改建。如确定超净实验室的洁净等级(万级、千级、百级)、实验室的安全防护等级。设备承重问题也是要在设计初期要考虑的将高承重要求大型仪器设置在一楼,便于设备运输安装。低温实验室、超低温冰箱、冷库布置在地下一层,利用其散热除潮事先将屋面上大型设备(冷却塔、酸雾塔、等)对建筑立面的影响考虑进去。本案中通过合理规划设备位置,立面采取适当遮挡措施,事先结合立面造型将女儿墙做高,从而形成完整的立面效果。由于有些实验室会用到特殊的气体,需要设置钢瓶间,并靠外墙设置百叶。这种由于功能需求所造成的对立面的影响,在方案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有效的对立面进行处理,使其成为呈现立面效果的一部分。本案中立面造型直接加入百叶格栅的造型,进行错位设计,体现了建筑的现代感。(图4)
5.4 景观环境
景观是改善环境的重要环节,提升建筑的品质。通过对周边校区内绿地景观的文化梳理,挖掘文化内涵,创造出有文化
底蕴的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和未来发展的校园环境
受用地场地的限制,景观绿化空间相对有限,从视觉形象、绿化生态、使用需求等方面出发,确定如下景观设计目标:功能与美观并重;人性化与技术化;体现本大楼使用主体的特征;精细化、精致化凸显项目品质;营造专属本项目的景观特色。
在东侧设置入口广场,东侧一层局部考虑架空,在W形柱下方形成景观的微空间(图5),与尚义桥景观节点相呼应,形成景观的延续。利用原有的水系,在靠近水岸的一侧,采用阶梯状的叠级绿化,突出尚义桥的形象。结合东侧的组团中心景观,形成本项目的核心景观区。沿用地北侧的校内河流布置休闲座椅及景观小品为师生提供一方安静阅读的场所。建筑内部庭院采用垂直景观设计,增添小尺度景观层次,提高了庭院的空间品质。
“河口海岸”是指在海面和陆地接触处,由于河流与海水的交汇,经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滨水地带,其中众多沉积物堆积形成了弯曲、连绵的锯齿状海岸线和形状随机多样的滩涂。
结合华师大河口海岸国家实验室的本体特征,取其形,融于景,通过对河口海岸滩涂湿地的景观模拟,一体化设计,营造专属于本项目的景观特色。浅色调体验更多的是时尚的色以及少量黑白两色相搭配体现出简约且现代的感觉,不仅仅在于舒适的视觉效果以及品味的打造,为使用者增加情趣。整体弯曲,连绵的锯齿状铺装形式凸显项目的“河口海岸”设计理念。细节上通过材料的色彩与质地变化,以吸水性不同的材料形成独特的铺装景观形式,庭院种植池、特色潮汐铺装。以突出地块的标识性及独特性。(图6)
6、结束语
拥有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不仅改善环境而且增加学习的氛围、增加活力、激发创造力。本文通过河口海岸大楼项目的,通过材质、比例、色彩、形态等方式用现代的手法来传承传统建筑的精髓。即体现建筑的标识性,同时与周边既有建筑及周边景观相协调,达成和谐共存。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努力营造出舒适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剑,蒲向军.塑造特色校基于建筑载体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华中建筑, 2018,1003-739X.
[2]郑少鹏,何镜堂,丁洁.基于“环境育人“理念的校园景观设计思考.风景园林,2018, 1673-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