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阳娜
身份证号码:42011119830616****
摘要:建筑构造是建筑类与土木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建筑物的功能、受力情况、材料性质等方面选择合理构造方案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综合解决技术问题及进行施工图设计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如何完整、合理地构思设计方案是他们需要突破的难点。因此,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尝试在实际的教学中去寻找更好的教学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途径
1导言
建筑构造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对建筑设计课程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加强学生对筑构造课程的理解及能力的培养,确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方法的调整,将其知识内容与实践应用建立起联系,并通过理论指导、现场教学、模型制作、问题教学的形式,补充整体教学工作的指导效果,锻炼并塑造学生的职业技能。
2建筑构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建筑学的教学进程中,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线进行的,建筑设计穿插于整个建筑学的在校学习过程,在建筑学2015级、2016级的教学过程中即出现了设计与构造脱节的过程,整体课程的安排以讲解书中的重点内容为主,对学生理解常用建筑工程作法和构造原理及设计选用建筑构造做法和节点详图的方法进行重点培养。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部分内容经过讲解后,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延伸至设计环节,对构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主要停留在理论概念方面。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进行一个建筑物的细节拆解,从学生完成的初稿来看,只有少部分同学对建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经过讲解和指导后,大部分学生能进行建筑细部的绘制,但对不同材料的替换无从下手。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方式,结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学生反映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较多,但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预习的学生很少,普遍是仅在课堂上学习,课下学习时间也少。对理论内容学生普遍感觉比较枯燥,光看教材也比较单调,教材上的部分内容没有随着新规范、新技术而及时更新,与其他学科交互性不强。再者学生对建筑构造课程下的功夫少,除实训环节跟着老师一起探索构造外,课外时间很少接触实际或进行设计,所完成的作业及设计大多千篇一律,各种原因导致知识浮在表面;再者建筑构造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往往由不同的教师授课,故构造教师不能直接跟进学生在设计中对建筑构造掌握的程度,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3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途径
3.1突出理论指导
使学生以专业性的知识为导向,在其进行具体构造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可凭借更加专业化的视角,完成相关的设计优化。而在执行这一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关联性,在入学之初,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具体的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学生独立地完成设计,初步构建出自身现有知识体系认识下的建筑设计形态。然后,在课程内容与理论知识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每位同学分别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模型进行修改与调整,以此保证整体课程的指导效果。而这一课程形式,也避免了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中,出现相互抄袭的问题,并通过基础学科知识的不断叠加,将其创新性思维与设计融合在一起,使每一阶段的理论知识内容,都可以在学生探索与研究中,形成有效指导,在持续性创新中,保证课程内容的学习状态。
3.2授课形式的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可将建筑构造课程内容与建筑设计课程内容相结合,同时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自己的设计中融人建筑构造的理论,同时教师可在旁指导,使建筑构造的基础知识得到充分应用,也增加了建筑构造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此外,加强课外教学实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可采用如下方式:对校园内及周边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选定一栋建筑,分组考察所选取建筑的构造形式,并加以分析,最后将分析结果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在考察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建筑构造的基础知识,同时PPT汇报的形式也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引人具体的工程项目。可将在建或者已建的项目作为实例,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或者可通过播放一些在建工程项目的视频,向学生展示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制作构造模型.制作模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将图纸卜二维的平面图形转化成三维的建筑模型需要强大的思维能力。而构造模型的制作,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准确地表达构造原理,这对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3.3开发现场教学
现代化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为学生直观地理解课程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仅凭借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形式对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展示,无法将具体操作上的细节内容进行具象化,且这种基于多媒体工具下的教学手段,始终与学生的实际操作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尤其在建筑构造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即便是在图像与动画上,对建筑的建设过程进行具体地模拟演化,也会复杂建筑建设影响因素的限制下,无法进行全面地展示。教学中,应当对现场教学活动的开展时间进行控制。对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况与进度安排,尝试性地设计现场教学模式,并在补充课程内容的同时,使其实践性内容,与理论知识课程的进度保持同步状态。同时,要尽可能地平衡课程知识讲解,现场实地教学的关系,在缩短课程交替周期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于具体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认识程度,以此保证整体课程指导的有效性。而在组织学生进行建筑工地现场参观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拍照、多记录,在踊跃提问与交流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地理解与建筑结构相关的实践型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在一次现场教学活动之后,组织学生对本次参观进行文字说明,以此加深并补充学生对于建筑结构的思考与认识。
3.4创新问题教学
新课程标准影响下的中职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完成学科知识内容的转化与吸收,使其与自身原有的思想认知体系融为一体,从而成为指导自身实践操作的具体方法。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将传统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深化发展,在调整具体教学思路的前提下,使学生的思想引导成为基础。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问题教学,对学生形成激励,使其在攻克课程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在知识积累与丰富经验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对于专业知识领域的自信。由此,避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学生直接面对复杂知识体系而产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条件下,消除对于整体知识系统复杂性的恐惧心理,能够在紧紧跟所课堂节奏的条件下,通过课程知识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化能力。
结束语
总之,建筑构造是建筑类与土木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性对学生工程技术设计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建筑构造课程开设初期,教师有责任同时也有义务来帮助学生形成“以设计理论为本,以实践活动为辅”的学习习惯,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人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例分析中提高对建筑构造课程理论的运用能力使之适应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泽,范占军,黄莉霞.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1(09):49-50.
[2]简洁,杜定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J].门窗,2019(10):193-194.
[3]夏晓敏,朱兆阳,王旭.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4(13):215+221.
[4]傅巧玲.浅谈《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J].四川建材,2017,43(03):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