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井工程施工技术及要点分析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1期   作者:林锦潮
[导读] 摘要:沉井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各种的质量问题,从而使沉井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受到影响。
        广东省构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沉井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各种的质量问题,从而使沉井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受到影响。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沉井工程的基本概况,然后分析了施工技术及要点,最后对常见的质量问题提出了针对性保障措施。
        关键词:沉井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工程概况
        汕头市练江流域潮南区陇田、陈店、司马浦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司马浦镇污水项目包括1座2.0万m3/d污水处理厂和77.48km排水管道,造价8.26亿元,其中主管21.4km,顶管采用管径d1000、III级钢筋砼管,沉井尺寸为7m×4m,壁厚0.65m,井壁及底板采用C30P6抗渗混凝土,封底采用C20素砼(沉井结构见附图)。本项目涵盖14个村片,服务范围包括司马浦镇及两英镇部分区域,总服务面积约32km2。该项目是18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开展“回头看”时通报练江流域治污“光说不练”、“又黑又臭”环境整治工程之一。
       
        附图一  沉井平面图
       
        附图二  沉井结构图
        在建筑工程中,采用现场浇筑、挖土下沉的方法没入土中的深基础即沉井。沉井具有较大的断面尺寸,能够承载较高压力,在大、重型结构物基础中多有应用,例如桥梁、港口以及水闸等工程。其次,沉井施工操作相对简便,不会过度影响周边建筑物,并且其内部空间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在工业建筑物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对于软土中地下建筑物而言沉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沉井分为很多种类型,以材料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砖石沉井、钢筋混凝土沉井、素混凝土沉井等等。以横截面形式进行划分,可将沉井分为单孔沉井、单排孔沉井以及多排孔沉井等等。根据沉井的竖直截面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阶梯沉井、柱形沉井以及锥形沉井。
        沉井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刃脚、井壁、内隔墙或者竖向框架、底板、凹槽以及顶板。井壁最下端形状与刀刃相似的部分为刃脚部分,其作用在于沉井下沉过程中对土的阻力加以控制,为切入土中提供减缓压力,因此刃脚的强度必须足够高,否则就会存在挠曲、破坏等问题。沉井外壁即井壁,在沉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对四边土压力与水压力起到抵抗作用,同时可以利用自重下沉,足够的强度与重量是井壁的基本要求。随着沉井的下沉,在与设计标高相同时,沉井下端部分的刃脚踏面到凹槽处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并使封底得以形成。封底的作用在于避免井内涌进地下水,所以一般将其称作干封底。在封底与设计强度相符时,将钢筋混凝土地板浇筑于凹槽处。如果封底在水下形成,那么需要在水下混凝土与强度要求相符之后,将水抽干然后进行钢筋混凝土地板的浇筑。
        二、施工技术及要点
        1.沉降观测
        测量工作的正确实施是保证下沉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下沉前要把轴线投测到井外壁上,每面墙上要投测至少两条轴线,以便下沉时用经纬控制沉井的垂直度,倾斜时及时挖土纠偏;在井壁内外要标出标高线,每一道标高线间距为20cm,以便在挖土下沉时控制下沉速度和各个部位的标高偏差;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照明不足的地方采用人工照明;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观测,每天至少测6次下沉速率和平面位置。
        2.沉井制作
        (1)砂垫层及混凝土垫层制作
        制作沉井的地表应平整,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并保持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面O.5m。在平整完场地后,进行砂垫层及混凝土垫层制作。砂垫层是保证沉井在制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不致下沉过大的关键,所以必须采用颗粒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砂或粗砂,含泥量控制在5%以内,机械辗压压实系数达到O.93、干容重达到1.5~1.6kg/cm2、密实度0.6≤P≤O.75,再在其上浇筑C20混凝土垫层0.25m,依据垫层厚度计算公式确定混凝土垫层厚度。
        (2)沉井混凝土浇注混凝土制作及输送
        为了保证沉井混凝土的抗冻、抗渗性、防止钢筋锈蚀及构筑物的耐久性,采用C30w6F300混凝土,并掺入NVCGM一501钢筋阻锈剂。现场设一座出料50m3/h的混凝土搅拌站,采用混凝土泵输送方式浇注。合理布设泵管是保证泵送施工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泵管应该按照线路短、弯头少的原则布置,同时还需满足水平管与垂直管长度之比不小于1:4且相差不小于30m的要求,泵管采用币48×3.5钢管及扣件组成支架予以固定。泵管堵塞预防措施:对粗、细骨料进行事前检查,碎石应符合连续的颗粒级配,碎石率控制在40%左右,细度模数以2.5左右为佳。混凝土浇筑时应注意:混凝土应一次连续浇筑完成,第一节混凝土强度达到70%方可浇筑第二节;混凝土井壁浇筑时应沿井壁四周进行,应对称、均匀、按次序且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超过0.3m,同时混凝土浇筑面水平高差不能超过0.3m,以免沉井不均匀沉降出现倾斜。当沉井在第二次接高时,需实测井内泥面标高,分析所挖出土的性质及承载力,准确计算下沉稳定系数。若稳定系数大于1,沉井不稳定,则需进一步根据接高混凝土的重量,反算浇注过程中沉井的下沉量,使沉井留足地面以上的高度,防止因超沉使模板陷入地下而影响混凝土质量。也可向沉并内刃脚周围回填砂,以增加刃脚的支承力。此外,沉井接高时混凝土均匀、对称、分层下料,模板上避免出现不均匀的施工流动荷载等,亦是沉井接高混凝土浇注必须要注意的。
        3.沉井下沉
        首先,应该做好沉井下沉的准备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清理杂物、割除对拉螺栓、抗渗处理、隔离预埋筋、设置泥浆循环池、水电接入等工作,并对砖胎模以及素砼垫层进行拆除;其次,对沉井下沉的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为了使沉井下沉的均匀性和垂直性得到保证,挖土下沉一定要做到对称、均匀和分层,当达至地下水位之后,含沙量会逐渐增加,此时应该将砂砾全部抽出,并通过专用泵输送至围堰之外,当沉井下沉距设计标高2m处时,应控制井内除土量,注意调整沉井,避免沉井发生超量下沉或大的偏斜,造成难以按标准下沉至设计标高。
        4.沉井封底
        沉井下沉后8d之内,若下沉量在10mm之内,则可进行沉井封底。在封底过程中,
        首先,应该保证井内与井外的水位持平;其次,对井底浮泥、沉积物等杂物进行清除,并形成锅底状,然后将粒径在50mm以下的回填土进行回填,同时保证含水量与压实要求相符;
        再次,使用已确定好的混凝土进行浇筑,在对每个井进行浇筑的过程中,应该由四周向中间建筑;
        最后,混凝土强度应该保证在设计强度的90%以上,然后对井内积水进行抽干,并对底板钢筋进行制作和安装。然后完成混凝土浇筑。
        三、沉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严格遵照过程质量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将全面推行施工质量过程控制,切实抓好每道施工工序的质量,本工程所实施的施工质量过程控制主要包括:工程文件及重难点学习、完善工程交底工作、构建督查小组以及保证施工规范化四个方面。
        2.针对常见的质量问题采取的措施
        (1)流砂处理措施
        针对沉井施工中出现的流砂现象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处理:
        其一,应该使水力梯度降低,可在沉井下沉过程中采用不排水的方法来完成下沉,从而使流砂条件得以破坏;
        其二,在沉井外采取井点降水措施,使动水压力的方向得以改变,从而使土在水中的浮力减小,进而使土颗粒得以沉降并趋于稳定。
        (2)沉井下沉受阻的处理措施
        可对沉井自重进行增加,通过抽水的方法来使浮力降低,从而促进沉井下沉。这种方法在沉井入土较浅时不适合使用,主要是由于此时稳定性相对较差,容易造成翻砂。在井壁内将射水管组预埋,使用高压水对井壁周围土进行冲击,从而使其达到松弛状态;将刃脚土掏空,通过炮振方法下沉;此阿勇泥浆润滑套或者是空气幕下沉。
        (3)沉井突沉处理措施
        针对沉井突沉可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可采用泥浆润滑的方式来对摩擦阻力降低,使滞沉现象消除;
        第二,可增设适量下框架梁来对一部分土压力进行分担;
        第三,在实施砂土层下沉过程中,不可对井点降水的效果进行破坏。
        (4)沉井斜沉的处理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遵照过程质量控制,对下沉过程中进行严密控制和测量,一旦出现偏差,应该及时纠正。当沉井过程中发生的歪斜现象在可允许范围之外,应该于刃脚高侧多取土、低侧少取土,当下沉恢复正位之后在均匀的分层取土。
        结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中,沉井施工技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能够适应不同条件的软土地基,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同时施工工艺也相对简单,在成本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为此,现阶段在建筑工程中多有运用沉井施工技术。我们也要针对此展开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效改进措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2]《质量检查员(市政公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
        [3]丁良初.市政工程中管井,工作坑钢制沉井施工工艺及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0,26(20):143-14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