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理市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1期   作者:杜松翠
[导读] 摘要:大理市龙尾关古城曾是历史上军事重镇,南诏都城的南大门,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还是滇西商业贸易的物资集散地和社会文化生活的重心。
        云南省大理市 大理市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大队  671000
        摘要:大理市龙尾关古城曾是历史上军事重镇,南诏都城的南大门,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还是滇西商业贸易的物资集散地和社会文化生活的重心。为进一步加强龙尾古街历史文化保护,充分挖掘旅游文化潜力,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提升旅游城市形象,改善原住居民生活环境,引领大理旅游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实现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大理  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  保护与利用
        大理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景点多集中在古城、双廊一带,下关新城作为城市门户,因能够吸引游客驻足停留的景点稀少,导致旅游几乎呈现空白的状态,而作为老下关城的龙尾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保存相对完好、旅游资源本底丰富,是大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保护与利用价值,若能充分有效加以保护利用,必能为大理的旅游添砖加瓦,打造大理文化旅游新目的地,同时能进一步优化街区原著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凸显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魅力。
        1.龙尾关历史文化沿革
        龙尾关位于下关西洱河畔,地处苍山谷地斜坡,沿山修建,城市空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据考证其城首起西洱河北岸的大关邑村,尾至苍山斜阳峰麓的天生桥,古城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0.5公里。龙尾关建于唐代,是南诏都城的南大门,原为南诏时期所筑的防御性城池,负山阻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是防卫大理的重要关隘,是南诏对南御敌的天堑,是古代西南边疆地区防卫型城堡的重要代表,是兵家必争的要塞之地。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是大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大理白族自治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2.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2.1街区整体风貌
        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内现存建筑和街区风貌总体保存良好,整个街区仍保留着传统的“鱼骨”状街巷格局,现状街巷空间尺度、走向保持较好,但近几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的融入,同时缺乏有效资金投入保护利用,街区内区域交通环境已呈现日益恶劣的趋势,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安全隐患日益显现;内部风貌也日趋杂乱,新建乱建现象明显,历史建筑及街巷肌理和街道两侧景观界面逐渐被破坏,日益出现了街区风貌混乱的问题,急需进行改造提升和永续保护利用。
       
        2.2街巷空间
        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主要街巷为龙尾街、中丞街两街和西门、大井、菜园、红土坡、小井、龙泉六巷(图1)。龙尾-中丞街为街区中轴主街,历史上过马帮,多商铺,现龙尾街入口多小吃店、摆菜摊,充满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但稍显拥挤杂乱;中丞街传统街巷格局及空间保存较好,街巷空间尺度适宜、沿街建筑景观界面错落有致;西门巷口在龙尾街终端,巷中道路破损,多古树;大井巷在出寿康楼往西,以大井(古井)得名;菜园巷位于大井巷对面,支巷多,留存古建筑较多;红土坡由中丞街往西,地势渐高,古树庙宇众多;小井巷在红土坡东,另有一口在龙泉巷东;龙泉巷在红土坡以北,巷口有魁星阁。
       
        2.3建筑现状
        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内房屋多为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土木结构,两层坡屋顶房屋(图2)。其中:“大夫世第”院落、“绍兴祥”侨商小院、石简故居、杨炳勋宅等14院建筑属大理市第一批挂牌的历史建筑,传统格局及整体建筑风貌保存相对完好,但部分建筑也因长期无人居住而年久失修显得残旧破败,急需进行有效保护性利用。寿康楼属街区内中心节点的标志性建筑,记载着龙尾关城墙的古遗址和历史记忆。玉龙书院、酱油厂旧厂区等院落现已空置,可结合公共设施和活动场所进行有效保护利用。除此之外,因新城建设、原老旧房屋居住空间和条件无法满足现状居住需求等原因,街区内逐渐出现了一些与街区传统风貌不相协调的现代风格建筑,需进一步进行整治。
        2.4交通组织
        街区内地形高差大且传统街巷大多狭窄,不适宜通车,但现状局部较宽路段车辆随意停放,极大影响交通通行及街区传统风貌。为营造优良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街区内部应禁止机动车通行和停放,最大限度保持街区原传统街巷肌理和空间格局,营造舒适安全的步行交通体系,在街区外围利用公共场地和公有厂房等布局规划公共停车场,合理构建外部动静态交通和内部步行交通有效衔接的交通组织体系。
        3.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永续保护利用的策略
        3.1对街区整体空间和功能进行修补和改善。设计并塑造街区空间形态,规划街区公共设施,修补街区空间,街区生态修复。考虑街区空间形态维度,优化整体空间环境,关注街区空间管治。对街区的合理保护与利用,需要不断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管理,共同维护街区风貌的整体性、延续性和协调性,同时要积极鼓励原著居民参与到街区建筑风貌建设和管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立“共同缔造”的长效机制。
        3.2维持街巷传统空间尺度,提升街巷活力。维护和保持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和尺度,保持街巷与民居建筑及附属设施的高宽比以及公共空间序列的构成方式,形成张弛有序的街巷空间节奏。结合目前街区内主要街巷分布形式及各街巷风貌现状,应保持龙尾-中丞街主街、西门巷等现有主要传统街巷的空间尺度,利用现状存在局部放大的空间改造为街头绿地、小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提升街巷活力。根据现有道路铺砖肌理,通过充分结合砖瓦、青石板、鹅暖石等不同材质在不同街巷的合理运用,更新现状破败及视觉效果较差的铺地环境。充分利用原有材质和色彩,以修旧如旧原则翻修墙面。增加座椅、绿植等景观环境小品设施,提升环境品质,与街巷两侧功能配合,形成过渡空间或者功能空间的延伸。
       
        3.3传统建筑的整治与活化利用。根据现状建筑的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分类,将街区内建筑分为保护、修缮、改善、保留和整治五大类。其中:寿康楼属保护性建筑;14座历史建筑在内的71个保护性院落属局部修缮类建筑;大部分传统风貌建筑需对其居住环境和条件及基础设施配套情况进行改善;对现状质量较好的传统风貌建筑予以保留;对与传统街区风貌不符的部分现代建筑和老旧厂房类建筑进行整治利用(图3)。在对沿街建筑整治的过程中严格遵循重要街巷高宽比控制要求,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关要求,合理规划设计街巷两侧建筑屋顶形式、檐口高度、立面形式、景观小品等控制要求。历史建筑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承载了人类记忆,让他们能通过建筑与时空对话,而活化利用就是把老建筑与现代社会的新思想、生活方式相互融合,让历史建筑重新焕发生机,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3.4合理增加文化性体验产品的植入。在传统街区居住模式下,需要一定的商业业态来提升整个街区的活力,同时也是街区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配套。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模式需要合适的品牌店铺入驻,以多元的商业业态、丰富的文化体验承载街区灵魂,在满足普通商业街基本模式的情况下与街区文化相结合,营造恰当的氛围,形成完整的产业形态。通过商铺的合理布设和分配,加强街区层次感,静动对比,古今结合。结合街巷院落空间,汇聚龙尾关老字号,结合“八大碗”、手揉饵块、“龙尾小吃”、“李氏烤卤”、民间扎纸、木器店、装裱店、扎染坊等当地传统手工艺,增加文化体验性产品的植入,打造龙尾古街原味市井体验空间。充分运用老旧厂房或者沿街破旧的公有产权房屋建立街区内公共活动场所或者文化主题公园,使古街区能有机更新、绿色发展。
        3.5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智能化街区打造。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努力改善原住民居住生活环境。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多数房屋为木结构建筑,且传统院落式建筑布局紧密、间距小,存在一定的消防安全隐患,而传统街巷空间又相对狭窄,一般消防车难以进入,应通过配备小型消防车和消防摩托,在主要路口和沿街布置消防栓,增加消防栓密度,各单位和居民户配备消防设备,对重要历史建筑进行木构件防火处理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街区内消防安全隐患。电力电信网络等线网如蜘蛛网密布杂乱,不仅影响街区整体景观风貌,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相协调,同时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入地改造。同时,应在重要入口节点合理设立旅游智能标识、导向牌等,以醒目引导游客进入;还可通过建立数字博物馆,利用现代三维技术向众人展示龙尾关重要文化旅游资源。
        4.结语
        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老下关城的古老历史记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有续保护利用,将会极大的促进龙尾古城的保护性发展,打造大理文化旅游新目的地,同时,还能更好的保护本地人对历史记忆和遗存的良好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设计导论》【M】王伟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策略》.马靖、朱松伟
        [3]《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总体策划》.深圳九州无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2016.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