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书超
江苏经信智库咨询有限公司 南京市 210009
【导读】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展望“十四五”,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汽车产业的开放发展环境将变得更加严峻复杂。面对纷繁变幻的经济环境,作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如何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市场优势,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力量,加快汽车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实现“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是我国汽车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形成了种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整车研发能力明显增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质量水平稳步提高,中国品牌迅速成长,国际化发展能力逐步提升。
1. 产业规模逐步提升
“十三五”以来,我国汽车质量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现已形成乘用车、商用车、汽车零部件等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竞争力较强的完整产业体系,汽车产业规模也总体呈现逐步上升态势。2019年,全国拥有规上汽车制造业企业15485家,较2015年增长了9.4%,2015-2019年均增幅为2.3%;实现营业收入8.04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13.2%,2015-2019年均增幅为3.1%。
2. 产销量多年全球领先
自2009年起,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1年排名世界第一,产销量不断刷新全球历史记录。但受汽车行业转型升级、中美经贸摩擦、环保标准切换及新能源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2018年首次打破1990年以来的持续增长之后,2019年汽车产销量又一次出现下滑。2019年我国汽车产量2572.1万辆,同比下降7.5%;销量2576.9万辆,同比下降8.2%。其中,乘用车产销2136.0万辆和2144.4万辆,同比下滑9.2%和9.6%。
3.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产销规模突破100万辆、跃居全球第一并贡献了世界50%以上的销量份额,涌现出比亚迪、吉利、蔚来、小鹏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2019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4.2万辆,较2015年增长265.3%,2015-2019年均增速达38.2%。销量为120.6万辆,超过其余国家总和,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20位自主品牌占据9位;较2015年增长264.4%,2015-2019年均增速达38.1%。供给层面,我国新能源汽车形成传统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外资品牌三大阵营,传统自主品牌以比亚迪、长城、上汽、北汽、吉利等为代表,其中宏光(MINI)2020年销量11.28万辆。外资品牌以特斯拉为代表,2020年销量达13.75万辆。造车新势力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2020年产销量实现快速爆发,其中理想(ONE)2020年销量达3.26万辆,同比增长3070.5%。
4. 研发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集中体现在汽车产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汽车企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重点领域的研发攻关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掌控了部分关键技术,对前沿技术实现积极布局。其中,在先进动力总成、动力电池及驱动电机、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整车轻量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部分技术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5. 自主品牌汽车集中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提升产业集中度。2019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鼓励汽车产能利用率低的省份和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和资金投入,加速僵尸企业清退等“去产能”进程,推动行业产能的总体平衡和结构优化。
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特别是自主品牌依靠紧SUV市场的快速扩容的红利期,实现了快速成长。2019年一线自主品牌(长城、吉利、上汽乘用车、广汽乘用车、长安、比亚迪)销量占自主品牌整车销量比重为56.2%,较2018年提升了4.4个百分点,较2016年的40%有明显的大幅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汽车产业原始创新技术匱乏,在动力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等尖端、前沿领域差距还相当明显。新能源汽车领域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亟待完善,新一代纯电驱动的平台大多还没有纳入企业的研发计划,已有的平台大多是利用原来燃油车进行的改装性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二是全球性品牌建设滞缓。2019年中国汽车全年出口122万台,出口数量仅为国内销售量的4.7%,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中的品牌存在度较低,企业实力亟待提升。三是产业链发展尚不完善。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仍有很多不足,产业链条存在短板,高端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弱,核心零部件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三、相关建议
(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突破整车及零部件系统集成、动力总成、轻量化、动力电池、电控系统、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开发制造、专用芯片及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加强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研发,支持汽车共享、智能交通等关联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定期发布《汽车产业重点创新产品指南》,支持新产品市场推广。依托行业协会、创新中心等机构统筹推进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共建共享,提高技术转移、信息服务、人才培训、项目融资、国际交流等公共服务支撑能力。
(二)打造全球知名品牌
加快汽车产业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高端和优势企业聚集,鼓励国内资本收购、控股、参股国外高端技术公司,加快技术引进、吸收,迅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力争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领军企业。积极培育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零部件、连锁维修企业、汽车咨询服务企业成长为“小巨人”。聚焦电池材料、充电装备、电制动、燃料电池、车联网等细分行业领域,重点培育一批“单打冠军”和“独角兽”企业。提高品牌培育意识,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夯实中国品牌汽车竞争力基础,强化中国汽车品牌文化内涵设计和推广工作,提升品牌价值。
(三)促进产业协作融通
鼓励各地抓住优势领域重点突破,打造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产品特色鲜明的汽车产业基地,推动产品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培育若干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群,为全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技术迭代升级、产品验证试用、配套能力提升、核心部件(材料)替代进口等方面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提高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鼓励整车企业制定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战略伙伴计划,探索和优化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合作机制,鼓励整车骨干企业与优势零部件企业在研发、采购等层面深度合作,建立安全可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
(四)加速推动汽车跨界融合
加快汽车后市场建设,引导汽车企业积极协同信息、通信、电子和互联网行业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挖掘用户工作、生活和娱乐等多元化的需求,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促进产业链向后端、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深入践行汽车产品设计、制造、使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在园区设计建设、产品研发制造、商品使用和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标准,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采用汽车产品生态设计和评价标准,将汽车产业打造成为全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标杆。
(五)拓展开放合作空间
全面提高国际、国内合作水平,推动合资合作品牌与国内品牌共同发展,共同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鼓励合资合作企业与内资企业加强技术和人才交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本地化开发车型比例。鼓励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海外发展联盟,支持整车、零部件、基础设施企业及相关机构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支撑体系,全面促进汽车消费、扩大消费供给、激活消费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