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创新型军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月4期   作者:董申茂 刘丰收
[导读] 随着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对现阶段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和军队人才需求的关联分析
        1董申茂  2刘丰收
        1身份证号码:37088219881128****
        2身份证号码:37070219731221****
         
        摘要:随着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对现阶段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和军队人才需求的关联分析,给出了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基于此,文章探索了面向创新型军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分别从研究生培养教学模式、科研导向以及军地合作培养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介绍了我们的相关做法。最后从推进军校研究生管理机制改革、建立工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加大研究生军地合作培养规模以及强化保密机制等方面为军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模式;科研导向;军地合作培养
        引言
        军队院校研究生是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在强军兴国背景下如何做好新时期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工作成为当前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军队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应充分利用军校的资源和环境,将教学、科研与实践有机结合,建立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这是实现军队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1.军校研究生人才创新培养的思考
        1.1加强军队用人单位和院校培养的无缝衔接
        高校是万紫千红的求知园,但同样也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军队院校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将其培养成为部队建设服务的新型人才,而院校大部分课程仍以传统科目为主,与实际军事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因此,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要紧贴部队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设计,着眼于未来战争设计,开展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例如,在无人作战、多域战等新兴领域将成为未来战争焦点的趋势下,军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愈加明显,部队迫切需要装备新型智能武器系统。因此,加强研究生在该领域的科研引导,与部队实际需求相结合,做军事需求牵引的科学研究,培养智能化时代的科技人才,将进一步促进军队现代化进程。
        1.2加强“学以致用”,将科研成果切实落地
        当前军队院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藩篱”。为实现研究成果的战斗力生成,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上仍有待加强。以智能化无人作战为例,由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军事强国均将无人化作战视为未来战争的主体[3]。目前不少军队院校已将其列入重点科研方向,但理论研究成果离实际作战应用仍存在距离,部分研究成果局限于仿真环境,考虑的作战要素不完备,无法很好地移植应用,较难与部队需求有效衔接。军队院校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服务于部队实际需求,理论研究的落地才能够创造军事价值,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源动力。
        1.3加强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军队院校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体系较为独立。研究生培养一般分为基础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两部分。基础课程方面,研究生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科学研究主要是根据导师研究课题或团队的科研项目确定研究方向并展开科学研究,获得主要以学术性论文为主的科研成果,但部分研究论文未能在实际系统或实际应用中得以验证,导致论文研究成果的可用性不足。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提升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做基础支撑的系统研制,切实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理论研究成果向具有战斗力生成的武器装备转化。


        2.创新型军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2.1确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研选题
        目前,军队院校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研究成果与实际工程、项目不能很好的衔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唯论文”论和“唯工程”论两种情况。长期以往,将导致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出现脱节的现象。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科研导向,我们所在课题组派遣研究生到实际部队进行需求调研,确立以解决现有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研选题,进行以实际需求为牵引的科学研究。在科研工作中既不盲目追求论文指标,也不过分看重工程项目,而是将科研的前沿发现和热点技术与实践项目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真正做到基础理论落地化、实际化,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2.2加强军队院校与地方企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自党的十八以来,军民融合发展逐渐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开展军队院校与地方企业人才培养合作是目前军校研究生培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研究生在企业进行联合培养期间,可建立“学院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研究生根据导师的研究课题明确研究方向,在进入地方企业后,与企业导师共同研究并最终确定适合校企共同研究的科研课题。因此,我们所在课题组与阿里巴巴云计算公司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由学校和企业共派专家组建导师团队,派遣研究生到公司进行联合培养,开展实践研究,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理论方法的实践应用。与此同时,课题组还与多所地方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军地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得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之间的科研理论和工程经验相互渗透,促进合作双方共同发展。
        3.提升军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3.1建立工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院和导师将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与军口项目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工程项目和基础教学、科学研究结合的体制,着重解决研究生培养期间工、学、研合作中灵活性差和成果转化偏弱的问题,避免重论文、重研究、轻转化的现象,提高军队院校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成果与工程实践相互协调的积极性。同时,制定系统而长远的工、学、研联盟战略规划,依据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作战略布局,深化军队院校与军工单位的战略合作,共同培育科研团队,建设现代军事力量培育体系。
        3.2促进研究生军地合作培养规模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军地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既能实现科研理论与实践技术的交叉互融,更能为我国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培养核心技术攻关型人才。但目前军地联合培养人才规模较小,相关体制不够完善。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这项工作,在保证军队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可扩大合作培养的研究生规模,让更多研究生能够进入地方企业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相互交流,并学习实践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并在军队武器装备建设上发挥作用。促进研究生军地合作培养规模,令更多的研究生掌握目前科技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更好地为军队发展作出贡献。
        3.3强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保密机制
        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质,研究生培养期间务必建立完备的保密机制和流程。在校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时需时刻注意所研究问题是否涉密,如有涉密,学院和系室要严格依据保密流程进行审查。此外,若有研究生在校外培训或实习,更要确保整个培养期间不因保密事宜出现问题,严格遵守学校和企业的保密制度。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获得的涉密科研成果及其相关文档、科研设施应统一保管,并定期接受保密部门的检查。
        结语
        本文面向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究了建设创新型军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的意义,并对目前军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从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确立科研选题以及军地人才合作培养等方面探索了创新型军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最后结合军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培养机制的探索给出了提升军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赵慎,王红云,郭希维,张自宾.军校研究生教育应用型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2):92-93+98.
        [2]张军,温激鸿,涂丹,郁殿龙.军校研究生科研层次化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10):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