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军校人文课程教学与学员血性培养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月4期   作者:王魁 尹昕
[导读] 习近平主席强调:“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
        1王魁  2尹昕
        1身份证号码:32072119731123****
  2身份证号码:37030619880403****
         
        摘要:习近平主席强调:“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人文课程是我国军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对培养学员成为有“血性”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学员血性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
        引言
        习近平主席强调:“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这深刻体现了军人的职业特点,军人是一个危险性极大而颇具英雄主义色彩的职业,在战争这个充满危险的领域里,军人有血性,军队才有士气,才能打败对手。我军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对广大官兵血性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学员成为“有血性”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是当前军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1.人文课程教学要培育学员爱军习武的精神
        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所以军校人文课程从内容上必须选取古典文学中充满阳刚之气的篇章来激发学员血性。比如《诗经·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仇!”豪气四溢,充满战斗激情,读之一股虎狼之师的气息扑面而至;曹植怕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和阮籍《咏怀》中“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唱出建安文人壮怀激烈、忠心报国的炙热情怀,读之令人动容,崇敬之意油然而生;杨炯《从军行》中“宁做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和骆宾王《从军行》中“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高吟出初唐四杰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杰之气,以身报国的满怀赤诚跃然纸上,读之雄健的风格,宏大的气魄让人热血沸腾,激情四射;岑参《送李副使赴碳西官军》中“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和王昌龄《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现出盛唐边塞诗的十足霸气,读之边塞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瞬间点燃学员的热血青春;李白《从军行》中”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和杜甫《前出塞》中“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伍“洋溢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和视死如归的勇气,读之唐代双子星座不屈血性的和舍生取义的大无畏气概动人心魄;王维《老将行》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和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意气风发、豪情纵横的男儿本性表现出时代对于英雄的无限崇拜,读之蓬勃昂扬的风格激发今人纵横疆场、杀敌报国的宏愿;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和岳飞《满江红·写怀》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现出宋人架鹜的灵魂和不屈的斗志,读之凛然浩气激励战士誓与一切来犯之敌血战到底;徐渭《完山凯歌》中“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和杨继盛《就义诗》中“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再现了明代英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情怀;读之叱咤风云、誓死报国的大无畏精神感人肺腑;徐锡麟《出塞》中“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和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中“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表现了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为救民族于水深火热而甘洒满腔热血的凛然浩气,读之顿生保卫人民、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史诗般的名言佳句是孕育学员血性的肥沃土壤。


        2.人文课程教学要增强学员敢打必胜的信
        “军人生来为战争,军人生来为打赢”,对于军人来说这是使命的呼唤,所以,军校人文课程教育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用优良传统文化熏陶学员血性这项工作,我国古代兵法中关于血性的论述很充分,如《尉缭子·战威》中的“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意思是说:打仗凭借的是士气。士气旺盛就会英勇奋战,士气丧失就会溃败;《孙子兵法·军争篇》中的“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意思是说:对于敌人的三军来说,应该挫伤他们士兵的勇气,使他们胆怯;对于敌人的将帅来说,应该动摇他的决心,使其丧失斗志;《孙殡兵法·延气》中的“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意思是说:集结部队,准备作战时,一定要激发全军官兵的士气;《吴子兵法·论将第四》中的“师出之日,有死而荣,无生而辱”,意思是说:军队奔赴战场之时,军人就要以为国捐躯为荣,以贪生怕死为耻辱……可见,中国古代军事家们早已深刻意识到了血性对取得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他们将士气也就是血性与战争的胜负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着的这些丰富的血性教育的资源,人文课程教学要对此予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用以激励学员士气,鼓舞学员斗志。
        3.人文课程教学应让我军勇敢顽强的光荣史成为培育学员血性的催化剂
        我军从1927年s月1日南昌起义一路走来,90多年的光荣历程,每一步都经历了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和英勇无畏的浴血奋战:2万5千里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在吞草根、吃皮鞋的残酷环境下爬过冰封的雪山,踏过泥泞的草地,穿过湍急的峡谷,越过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冲破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靠着坚定的信念,血性的精神,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民族的大好河山,日本侵略者丧心病狂地残忍杀戮中国百姓,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满目疮咦,血流成河,我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着“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血性精神,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解放战争中,我军百万雄狮过大江,用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摧毁了蒋家王朝;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靠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军的飞机和大炮,取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平时期,无论是抗洪救灾还是抗击非典,无论是战胜冰雪灾害还是四川抗震救灾,到处都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身影,他们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夺取着一场场特殊战争的最后胜利。历史证明,血性精神始终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狠牙山五壮士’、“塔山英雄团”、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奋勇堵枪眼的黄继光……无数在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中涌现出的英雄群体和战斗英雄,以坚定的信仰,非凡的勇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气概,谱写着我军90多年光辉的奋斗历程,人文课程要充分再现这些优秀中华儿女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使学员一次次走近这些英雄,礼赞这些英雄,从英雄那里得到心灵净化,精神激励,从而不断地深化学员的血性锻造。
        结语
        在战争模式、作战手段、武器装备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的现代战场上,如何继续发扬我军优良传统,发扬我军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和血性担当,是当前我军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军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对广大官兵血性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学员成为“有血性”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是当前军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对于促进学员今后的职业发展、帮助学员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提升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天当代青年军人血性培塑的时代要求和实践路径[J]青年学报,2018,4
        [2]王继安新形势下强化军人血性培养的几点思考[J]国防,2017,4
        [3]汪伦友用先进军事文化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