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特点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月4期   作者:王凯 席春宇
[导读]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大革命时期,
        1王凯    2席春宇
        1身份证号码:32108819871026****
2身份证号码:14022119821126****
         
        摘要: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大革命时期, 由于黄埔军校独具特色的信仰教育, 黄埔军校汇集起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 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材。在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历史任务面前, 黄埔学子抛弃思想信念上的不同, 以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为重, 求同存异, 精诚团结, 取得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关键词: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特点
        引言
        对于黄埔军校的成功办学,颇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其重要经验之一。而其中的信仰教育问题,无论从黄埔军校史的角度,或是从黄埔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启迪当前信仰教育工作的角度,都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学术界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就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特点作初步探讨。
        1.举办政治演讲等各种学习活动
        在黄埔军校,政治演讲是信仰教育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形式,“除了各门政治课之外,还经常举行演讲会,集合全体学生听讲”。一般每周组织一两次。担任政治演讲的人,除军校领导和政治教官如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汪精卫、李济琛、胡汉民、戴季陶、邵元冲、周恩来、熊雄、恽代英、肖楚女、张秋人等以外,还邀请国共两党的重要活动分子和当时的社会名人如谭延闿、张静江、何香凝、毛泽东、刘少奇、张太雷、邓中夏、苏兆征、吴玉章、鲁迅等。演讲所涉及的问题很广,其中很多是围绕着世界大势和中国国情,用革命理论武装学生的思想,提高“为什么要革命”的认识,使学生树立为革命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当时,这些政治演讲很受学生的欢迎,如周恩来和其他几个共产党员“每次讲演时,大花厅里都挤得满满的,军校的工作人员也都自动地去旁听”。军校政治部还经常组织学生举办政治讨论会,以“提高研究政治问题的兴趣和观察力”。其次,学生成立政治学习小组,每周开一次小组会,专门学习由政治部下发的讨论题。在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此外,军校还实行政治问答制,“凡学生关于主义及一切政治经济问题有疑问时,可投函于质问箱。每星期一日开箱,检查各质问函件,由主任、教授分别以书面或口头答复质问者。此种设备目的在引起学生之研究与兴趣,使讲义不至于偏于注入式”。这个制度一直坚持实行。政治主任教官恽代英、政治教官肖楚女、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每日根据学生的政治提问,在课堂或校刊上做公开解答。1927年1月,军校政治部将其编成《政治问答集》出版,长达十多万字,给学生以很大影响。
        2.践行信仰 注重军事教育和参加革命斗争
        2.1注重军事教育
        黄埔军校特别注重强调军事教育的重要性。军事教育“使学生彻底了解军事学术和军事锻炼,对于革命意义上之重要,又学生文弱藐视军事学术之观念,仍力求洗刷干净。必须有军事知识,而且身体强健,方能担负将来军队中为革命工作之责任,而且方能了解而随时应付军队中的一切问题。军校把军事教育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前者授以军事理论,后者以实战技能训练为主。学科方面,先教学生步兵操典、射击教范和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常识,然后教学生四大教程,即战术、兵器、交通、筑城。术科方面,以是以单人战斗教练为主,再是班排连营教练。学科与术科均注重讲授实战中的应用。除课堂讲授外,军校还设有课外“军事演讲”制度,定期讲授军事形势、战役经过和先进军事知识。

除教官、顾问担任演讲外,还鼓励学生演讲。军事训练非常强调演习课。演习课分为野外演习、战术实行和野营演习三大类。军事演习常连续日夜进行,实战形态逼真,战斗空气极为紧张。学生在校期间都戎装待命,随时准备出动演习。为保证军事教育效果,军事教官尽职尽责,并大胆革新教学方法。苏联顾问对步兵操典和射击教练,每次都必亲临现场与靶场,现身说法,就地示范。训练部主任兼学生总队长邓演达,常以不用翻书就能指出步兵操典某页某行的内容,讲解生动风趣,示范准确明了。进行排连营教练时,使用挂图与沙盘,野外演习时,红兰军交替演练。所以,军校的军事教学“整军经武取用精宏,能于短时间内收最大之效果。军事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革命斗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教学和训练中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的革命信仰。
        2.2参加革命斗争
        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也为军校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实际的方便。黄埔军校是在大革命的旋涡里创办的,因而“黄埔学生没有一期能够在校平安受课的整个求学的期间,一方面要上课,一方面还要去打仗。因而“他们所学的能够马上用到实际上去”。军校一至四期的学生,几乎全部参加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如1924年10月,参加了镇压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年1月,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6月回师广州,参加了镇压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战斗;10月和11月,又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和肃清邓本殷部的南征。北伐战争开始后,军校学生更是大批地奔赴前线。“每一次战役,无不有黄埔同学的血,每一个战场,无不有黄埔同学的骨。” (参见“黄埔阵亡烈士芳名表)在革命战争中,他们不仅是英勇无畏的战斗员,同时又是强大的政治宣传员。他们向敌军宣传革命军与反革命军的区别,揭露敌军官长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罪恶阴谋,启迪士兵的民族思想,使其趋向革命。他们向民众宣传革命军出师的意义,动员工农群众起来革命等等。这对于鼓舞士气,瓦解敌军,对于促进人民与军队协力合作对付敌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于在对敌作战中,黄埔学生军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为“主义”而献身的英勇事迹,更是可歌可泣的。据曾为黄埔一期学生的杨其纲说,黄埔军校“自第一次东征至第二次歼灭东江残敌,前后牺牲者五百八十六名。这仅仅是在两次东征期间阵亡的人数。也是曾为黄埔一期学生的蒋先云在《由前敌归来》一文中详细地记述了第一次东征时黄埔学生军参战的情形。他说,“在学校时,大多数同学的心理,很想借一个机会,试试金石”。这次出发东江,“当营连党代表,当下级干部的都是我们的同学。打淡水城时,同学身先士卒,扒城先登,不知道什么生死。同学李青,头打伤了,用自己的手巾裹着血头,仍奋勇登城。同学蔡光举,他打穿了肚子……他只说‘先云!赶快为我医治,逆贼正待我们痛杀!’这种精神,亦就是平日主义训练的结晶。正是黄埔军校这种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直接参加现实的革命斗争,在实践中践行和坚定革命信仰,成为英勇顽强的革命战士。
        结语
        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凝聚青年学生精神力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由于黄埔军校独具特色的信仰教育,黄埔军校汇集起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材。在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历史任务面前,黄埔学子抛弃思想信念上的不同,以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为重,求同存异,精诚团结,取得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的胜利。研究黄埔军校信仰教育的特点对当前新形势下搞好信仰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迪作用。信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它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以强化信仰,最终引导越来越多数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 李明.黄埔军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3] 黄埔军校史料 (1924-1927)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