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和平1 兰培英1 王李辉1 胡文发1 郝红玲2
1平顶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舞钢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467000
摘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奶牛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体系建设中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置、种源管理、饲养管理、 防疫管理、牛奶质量可追溯体系、无害化处理等要素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和建议,旨在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奶牛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奶牛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奶牛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关系着奶牛生产中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由于养殖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标准规范不统一、没有国家强制性规定等问题,目前国内尚无一套系统、完善的奶牛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规范。
1 我国奶牛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
国内大部分奶牛养殖场都存在养殖场选址不当、场区建设不符合防疫要求、牛舍设计不合理以及配套设施设备不齐全等现象,为养殖过程中奶牛出现呼吸道疾病、肢蹄病、创伤,以及防疫措施实施困难等问题埋下隐患。
1.2 生物安全管理不到位
大部分奶牛养殖企业在人员配置、种源管理、饲养管理、防疫管理、牛奶质量可追溯系统、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存在着生物安全措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执行不力等情况,造成奶牛生产年限下降、疫病不断、原料乳质量难以保证,以及严重污染周边环境等问题。
2 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对策
2.1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2.1.1 场址选择
奶牛场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地下水位较低,具有一定缓坡而总体平坦的地方,不宜建在低凹、风口处。如果在丘陵山地建场,则应尽量选择坡度不超过20度的向阳坡。土质应以沙壤土、沙土较适宜,避免在黏土地质建场。此外,还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如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年降雨量、主风向、风力等,选择有利地势。奶牛场选址应距离村庄、 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场所等人口集中区域1000m以上的下风处;其位置应距离化工场、畜产品加工场、屠宰场、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兽医院等容易产生污染的企业和单位1500m以上,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m以上,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其他动物养殖场(养殖小区)500m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000m以上。
2.1.2 牛舍设计
牛舍布局要满足奶牛分阶段、分群饲养的要求,按照泌乳牛舍、干乳牛舍、产房、犊牛舍、育成牛舍、青年牛舍顺序排列,泌乳牛舍靠近挤奶厅。各牛舍应设立单独使用的运动场,牛舍间距离应不少于10m,布局整齐,以便防疫。舍门、牛床、饲槽、颈枷和粪尿沟的尺寸大小应符合奶牛生理和生产活动的需要,防止在养殖过程中奶牛产生不必要的应激反应。
2.1.3 配套设施设备
奶牛场应配备现代化挤奶设备的挤奶厅,如玻璃容量瓶式挤奶机械和电子计量式挤奶机械等,既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还能够减少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此外,还需要设置专业的兽医室,配置疫苗冷冻(冷藏)设备、常用临床诊疗器械及医疗器械消毒等设备,以满足日常诊疗、采样和血清分离等工作需要。
2.2 优化人员配置
养殖场应实行场长负责制,配备生物安全负责人,落实本场生物安全制度,制定、维护和监督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保障生物安全体系有效运行。同时,场区内应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技术人员及执业兽医师,进行奶牛保健、疫苗接种、疾病诊疗和疫病监测等工作。定期安排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生物安全技术培训,并留存相关记录。
2.3 严格进行种源管理
养殖场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引种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并建立相关档案。养殖场在引种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入场后隔离观察15-30d,对口蹄疫、布鲁菌病、结核病等国家规定疫病进行检测,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阴性才可进行繁殖生产。
2.4 加强饲养管理
奶牛场应采用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满足分阶段、分群饲养的基本要求,保证场内牛群相对封闭。场内的温度、湿度、气流、风速和光照应满足奶牛不同饲养阶段的生理需求,以降低牛群发生疾病的几率。同时,场区内还应建立奶牛健康巡查制度,对具有相关临床症状或行为异常的牛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安排驻场兽医师进行诊断治疗。除此之外,奶牛场应定期进行奶牛群体保健措施。如成乳牛应注意保持牛体卫生,挤乳后及时进行药浴,在干乳期向每个乳头注入干乳药物,预防乳房炎的发生;全体牛群应定期进行蹄部药浴,每年春秋两季定期修蹄,预防蹄叶炎等肢蹄疾病的发生;高产奶牛应坚持供应平衡日粮,加强临产牛的监护,对奶牛酮体水平进行监测,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保证牛体健康。
2.5 规范防疫管理
2.5.1 免疫预防
奶牛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地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本场实际情况,采取疫苗免疫为主的预防控制措施,因病设防,精心设计免疫程序,对规定疫病进行预防接种工作,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养殖场应选用通过GMP认证与GSP认证的兽药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选用的疫苗应与本地流行疫病血清型相符合。疫苗运输及贮存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保存条件,避免因温度、光照条件变化造成疫苗失活或油乳剂破乳。疫苗免疫程序应科学、合理,适应本场的实际情况,避免照抄其他养殖场或者教科书上的免疫程序,却达不到预期的免疫目的。同时,疫苗使用应操作规范,避免因疫苗稀释不当造成疫苗效价降低,疫苗接种部位涂擦消毒药物过多破坏疫苗活力,以及疫苗剂量不足造成免疫失败等情况的发生。
2.5.2 卫生消毒
奶牛场应按照《奶牛场卫生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做好各项卫生清洁工作,建立卫生消毒制度,按规定填写卫生消毒记录,对养殖场的来往人员、环境、牛舍、牛体、用具等进行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穿工作服和胶鞋,工作服严禁穿出场外。工作服保持清洁,定期消毒。本场负责诊疗巡查、配种和免疫的人员,每次出入牛舍和完成工作后,都要严格消毒。保持场区内及场区周围清洁卫生,定期清理排污沟、下水道出口和污水池,每半月至少进行1次喷洒消毒。牛舍在奶牛下槽后清扫干净,定期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每周消毒1次。挤奶、助产、配种、注射治疗等任何对奶牛进行接触操作前,先将牛相关部位如乳房、乳头、阴道口和后躯等进行消毒擦拭。定期对饲喂饲养用具、料槽和饲料车等进行消毒;在使用前后对兽医用具、助产具、配种用具、挤奶设备和奶罐车等日常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周围有疫情或者刮风天气,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消毒次数。 同时,还应搞好牛舍内外环境卫生,消灭杂草和水坑等蚊蝇滋生地,控制啮齿类动物,切断动物疫病传播媒介。定期喷洒消毒药物,或在牛场外围设诱杀点,消灭蚊蝇;定时、定点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进行无害化处理。
2.5.3 疫病监测及净化
奶牛养殖企业应制定疫病监测计划,开展疫病免疫抗体和病原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病免疫保护水平、流行现状及相关风险因素,适时调整疫病控制策略。对《乳用动物健康标准》中规定的口蹄疫、布鲁菌病、结核病等动物疫病进行定期监测,留存疫病检测记录与检测报告3年以上,检测记录应能追溯到动物的唯一性标识(如耳标号)。同时,制定本场疫病净化方案,每年开展两次以上普检,对检出的结核病、布鲁菌病等阳性奶牛及其产品按规定进行处置。
2.6 建立牛奶质量可追溯系统
为了对牛奶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奶牛场应从加强标识管理、完善信息记录方面着手,建立牛奶质量可追溯系统,对所有生产环节中的奶牛及其产品、生产资料实施可追溯管理,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包括泌乳牛耳号、胎次、泌乳天数、产奶量、平均乳脂率、平均乳蛋白率、平均细菌数、兽医诊疗记录和饲料消耗等记录。对奶牛做到“一畜一标”,做好记录并保存3年以上。
2.7 完善无害化处理措施
奶牛养殖企业应根据本场实际情况,配备与自身规模相适应的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并制定相应操作规程。对于处理后的终末产物应进行无害化评价检测,做好处理记录,并及时归档。奶牛场的粪便及其他污物应由专人管理,将场内生活垃圾、普通垫料、残留饲料等废弃物分类放在指定位置,统一进行处理。对于场内粪便、污水的处理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处理后进行回田利用;没有充足土地粪肥消纳能力的养殖场,应配备有机肥生产设备,对污水进行净化,重新用于牛场冲刷等重复再利用[1]。除此之外,养殖场还应配备与其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焚尸炉、化尸池等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对于病死奶牛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乳制品等可采用销毁、化制、掩埋、消毒等方式进行定点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 陈凤梅, 程光民, 范作良, 等. 规模化奶牛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J]. 山东畜牧兽医, 2014, 35(10):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