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的观察及护理科普小常识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月24期   作者:  代丽琴
[导读] 脑栓塞的观察及护理科普小常识

  代丽琴
  (安岳县康复医院;四川资阳642350)
  
  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栓子在血流作用的影响下进入脑动脉,从而阻塞血管、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脑栓塞主要被划分为两类,一种是心源性脑栓塞,另一种是非心源性脑栓塞,而不同类型以及栓塞部位的不同,脑栓塞患者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下面,就跟着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脑栓塞的观察及护理科普小常识吧!
一、如何观察脑栓塞患者?
  1.意识观察。在临床上,脑栓塞会表现出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在病情观察中,则要求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神志、瞳孔的动态评估,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病情的发展状况。在意识情况判断上,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语言反应等来衡量。若是在患者意识监测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其中一项不良反应后,都应及时上报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2.生命体征观察。根据临床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脑栓塞患者大部分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当脑部出现血管栓塞后,都会对血压、心脏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特别是心功能变化、血压变化。而当患者服用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以后,应严格监测患者的心率变化。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提前做好抢救准备,在患者出现严重心率失常反应后,可以在第一时间予以针对性处理。
  3.肢体供血情况观察。脑栓塞患者在栓子脱落的影响下,栓子会随着体内血流循环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增加了肢体血管栓塞的几率,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患者偏瘫、残疾。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肢体供血情况的观察,当患者出现肢体温度降低、动脉波动消失等异常症状后,应予以对症处理。在脑栓塞患者抗凝、溶栓治疗期间,也应加强肢体供血的观察,降低肢体坏疽的发生几率。
二、脑栓塞患者的护理要点
  1.加强基础护理。由于脑栓塞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治疗,护理人员首先应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护理,为患者放置气垫床,并且添置竖起的病床栏,有效避免患者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在压疮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按时协助患者翻身,并指导家属掌握患者翻身、拍背等方法,加强对患者皮肤的清洁,使其保持在干燥、干净的状态中。在呼吸道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其呼吸畅通,在必要时可以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同时,还应告知患者口腔清洁的重要性,在帮助患者拍背、翻身的过程中鼓励患者及时将痰液排出。
  2.药物指导。在患者用药的过程中,由于药物特殊性的影响,在缓解疾病症状的也会存在程度不一的副作用。因此,护理人员在脑栓塞患者治疗期间,应做好药物指导,严格根据医嘱要求用药,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给药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时评估并记录患者是否会出现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同时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舒适感。在进行输液、补液时,护理人员还应控制好补液速度,监测其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密切观察患者是否会出现胸闷、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
  3.心理护理。脑栓塞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具有病程长、恢复慢的特点,因此长期卧床以及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都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悲观等消极情绪,若是未能予以疏导和排解,患者的依从性会明显下降,不利于后期的康复治疗及预后。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及时了解脑栓塞患者的心理特点,在日常护理的过程中多与他们交流,适时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尽量满足患者正常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提高患者的归属感。此外,还应通过健康教育来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让其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4.康复护理。在脑栓塞治疗中,康复训练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掌握康复训练的方法,在方案制定上,应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来做好综合性评估,并且为患者的康复治疗予以合理建议;同时应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康复护理中,应叮嘱患者坚持训练,并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勿过度治疗,同时还应多鼓励患者,做好护患沟通,为患者介绍康复成功的优秀案例,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科普小结:
   脑栓塞对患者来说,由于病情发展迅速,且预后难度大,容易导致瘫痪或残疾,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我们应加强对脑栓塞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以保证疾病的康复和预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