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地图 体味地图 巧用地图 解读地图——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实践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2期   作者:张杨翔
[导读] 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用图形信息代替数据、文字的趣味地图,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喜好,有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的参与度;在对趣味地图综合分析时,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从而提升地理教学效果。

张杨翔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用图形信息代替数据、文字的趣味地图,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喜好,有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的参与度;在对趣味地图综合分析时,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从而提升地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趣味地图;教学;激发兴趣;区域认知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020-03

        在地图研究学者布莱恩哈利和大卫伍德沃德的《制图史》中,他们将地图定义为“图像式的再现,这种再现使人们对事物、概念、状况、过程或人类世界的重大事件形成了一种空间上的理解”。
        随着地球科学勘测技术的进步,地图种类愈加多,内容也愈加准确详尽。人类总是在探索世界上未知的事物,历史上有我国的郑和下西洋,欧洲的航海地理大发现。人们在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后,发现自己居住的环境也很可爱,尝试把目光转移到身边的家园和街区。随着地图使用的大众化和制图技术的成熟,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地图从不同角度再现熟悉的区域,展示未知区域的风貌,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且信息也更具体,满足了现代人们对更有表现力的地图的需求。
        一、趣味地图及其存在的必然性
        趣味地图是把一个区域的地理信息,通过视觉图形表现出来,一幅地图因视觉图形的加入,可以加强读者的注意力、兴趣度以及加深记忆,因此具有趣味性。
        初中生活泼好动,想象力较丰富,传统的常规地图信息量繁杂,使人阅读起来枯燥吃力。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在上课时容易分心,听课效率较低。以图形为主应运而生的趣味地图,将地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地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趣味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激发学习兴趣,化解记忆难度
        地理学习汇集着复杂的概念、层次性十足的数据记忆,这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容量较大,并且难以适应的。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如此的环境下,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让学生凝聚积极的学习心态,才能够让学生品味出地理的美好与吸引;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意愿走进地理课堂,完成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地图所具备的图像画面感和相对直观的表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就首先充满着好奇心理,配合正确的引导,能够让学生顺利展开学习欲望,刺激学习兴趣。
        在《现代化的大牧场》教学时,我采用了澳大利亚的趣味地图作为导入。在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顺势抛出问题,引导他们利用课本中的传统地图分析趣味地图创作的科学依据,从而开展看图、读图学习。如:
        教师出示:
        师问:你们从这张地图中得出有关于澳大利亚的哪些信息?
        生1答:可以知道澳大利亚的国旗,四周环海。
        生2答:澳大利亚也有土著居民。
        生3答: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生4答:著名的建筑——悉尼大桥。
        生5答:澳大利亚有非常多的动物,如袋鼠、考拉、鸸鹋、鹦鹉、鳄鱼、野狗,羊,说明动物种类多。
        生6答:那里有很多度假村、沙滩,说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
        ……
        师:同学们从这张地图中竟然发现了这么多信息!(教师提取:森林分布,珍惜动植物多、羊多、旅游资源等信息)
        师:这些信息是真实的吗?
        学生探究:利用手中地图,从自然环境角度思考分析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趣味地图是将信息图形化的设计,用以图形为主的视觉化方式表达复杂的数据、信息,具有直观、简洁、易读性好的特征。在表现复杂或抽象的概念或空间时,图形化的运用可以明确地表达出其中的关系,可以令读者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由于图形中可以涵盖极大量的信息,其比文学上、语义上的说辞更具有影响力、表现力,是人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体现。学生看到这张趣味地图,首先在直观上了解了澳大利亚的一些自然和人文特征,其次通过寻找图中信息学生开始注意到一些事物的分布状况,这为接下来的探究做了一定铺垫。
        再如:《秦岭——淮河分南北》一课重点是知道南北方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上的差异(如下表),难点是理解南北方地区存在差异的原因。表格内容非常多,地理要素纷繁复杂,初中阶段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到读不懂图、记不住名、提不起兴趣,学习陷入困境。
        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
 南方 北方
        一月均温 大于0摄氏度 小于0摄氏度
        年降水量 大于800毫米 小于800毫米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气温带 热带、亚热带 温带
        地形特征 多丘陵 多平原
        水文状况 水量大,冬季不
        结冰,便于航行 水量小,冬季结冰,
        不利于航行
        南北方人文环境的差异:
 南方 北方
        耕地类型 水田为主 旱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 小麦、玉米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民居特色 注意通风防潮,房顶坡度较大,
        屋内一般没有取暖设备 以土木结构为主,注意防寒,屋顶平缓,
        屋内一般有取暖设备
        饮食习惯 喜食米饭,口味偏甜 喜食面食,口味偏咸
        交通工具 既有陆路交通(公路铁路)水运也较发达 陆路交通发达,
        基本上没有水运
        我在上《秦岭——淮河分南北》时,给学生展示了下图。这是中国美味地图(左图),不能完全适用于本节课,我用拙劣的技术进行了修改(下右图)。唯有美食不可辜负。这张充满生活气息的地图看似仅仅吸引眼球,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南北方美食的主材料其实是有区别的。这种地图既充实了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又拓宽了初中生的眼界,满足了他们浓烈的好奇心理。接下来的课便可以围绕着种水稻还是种小麦的自然环境展开探究了。
        2.强化知识运用,提高认知素养
        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在《地理学的性质》一书中指出“地理学是一门解释区域差异的科学”。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主要学习内容,也是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要学生能够根据地图、资料等概括出某一区域的自然特征,并理解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如:当给出“台湾河流流速急”的信息时,学生能通过“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河流流向是受地势特征影响”的地理认知,判断台湾地形坡度较大。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还包括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联系。


如:解释“四川人不怕辣”时,要从四川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角度分析,综合结论:人文要素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果没有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记忆,便无法开展地理思维的培养。但是单从知识描述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思维无疑是受限的,对于知识记忆以及概念掌握只有刻板的字眼,而没有实际的参照和清晰的印象,这对于刚认识地理的初中学生来说,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学生往往将区域地理的学习等同于简单的记忆背诵。学生只有将所学习的各种地理要素、地理特征、地理规律都与区域相联系,将知识落实到特定的区域中,才能对这个地理区域有整体的认识,才能够理解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认识到地理思想的重要性,而不是将其理解为简单或复杂的名词堆砌,学习也不再是烦躁无味的死记硬背。
        在对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进行综合复习时,我采用了以下趣味地图。如:
        ……
        师:这张中国地图上的评价词语分别从哪些角度进行的?你觉得这些评价语是否合理,为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选择3-5个评价词填入表格,判断其评价角度,以及合理与否,参考资料分析判断理由。(可参考示例完成)
        例:
        评价词 自然角度 人文
        角度 合理
        与否 判断依据 分析说明理由
 位置 地形 气候 水文    
        太潮   √   合理 中国地形图、
        气候图 此处为我国云南广西南部一带,地处低纬,属热带
        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所以“太潮”
        太打拼     √ 片面 珠江三角洲地区
        图、珠江三角
        洲的发展模式 这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背靠大陆,毗邻港澳,
        面向东南亚,发展机遇多,这里的人很勤劳敬业。
        所以说很爱拼,但是我觉得这是优点不是缺点。
        这张地图的评价语涵盖了非常复杂的信息,从自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到人文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等问题。如果要分析这张地图,单从自然角度,就涉及到中国疆域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地形图、某地区地形图等等。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地图有比较明确的认知,也就是在大脑中已经建构起了所谓的“脑中地图”,并且能把这些地图信息进行综合,复合成一张具备多种功能信息的地图。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难度要求太高。上课时,一开始出示这张地图的时候,学生确实饶有兴致,就如前面提到的,极大地激发了兴趣。但是当我向他们提出要求时,学生开始抱怨说,这也太难了吧。于是这里添加了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化解阅读难点。学生在探究该趣味地图的时候,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一要从评价词中判断评价角度,二要知道选择适合的地图,三能大致知道所处的区域位置,可以是地形区也可以是省区,四是利用工具地图对评价词做出分析判断。
        学生探究结束后进行汇报:
        片段一:
        生1:我选择的是“太崎岖”,这是从地形角度给出的评价,结合中国地形图,我觉得这个评价词是合理的。因为图中显示“太崎岖”的区域是我国四川盆地一带,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原高山环绕,地势陡峭,古有“蜀道难”的感叹,所以我觉得这个判断是合理的。
        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举手表示有不同看法了。
        生2:我觉得的这个评价有问题。四川盆地四周地势陡峭,但是观察四川盆地地形图,我们可以发现盆地内部有著名的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当学生之间开始出现观点不同的时候,其他学生的观战欲就出来了,自己也在底下揣度究竟谁对谁错。有时候有些问题未必有明确的标准答案,而学生在探讨答案的过程实际上就已经是对知识进行不断分析的过程。把新“输入”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产生联系,形成稳固的认知结构,加深了记忆;也随时从中“提取”信息,帮助认识新区域、新事物。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不断的完善。
        片段二:
        生1:我选择的是“太荒凉”,这是从人口分布角度给出的评价,结合中国人口分布图可以发现这里人口密度较小。这可以根据中国地形图和气候图来分析原因,这里是高原地形,温带大陆性气候,有面积较大的戈壁沙漠,自然环境较差,所以人口少。
        生2:我觉得“太荒凉”指的是城市建筑少,经济落后。
        师:那这里为什么经济相对落后呢?
        生2:还是因为自然环境较差,人口少……
        上课的时候不必怕学生“找茬”,他在“找茬”的过程其实是他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理解偏差,稍加引导,便能点醒他。
        3.动手参与绘制,增强教学效果
        地理是客观记录与不乏情感价值呈现的特殊学科。都说“听不如说,说不如做”,鼓励学生动手绘制趣味地图,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具体地了解地理现象中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到其中的奥秘,从而更有效地把握知识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里,培养学生的空间联想能力,既得学生喜欢又能增强初中地理教学的效果。
        为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生活无处不地理,我们举办过地图绘制比赛,很多学生对地图的绘制相当细致,具有创意思想的也不少,其中两幅独具特色。
        左图的学生在绘制世界地图的时候用平时生活中自己喜爱的食物绘制出了七大洲的轮廓,南极洲是薯条,南美洲是鸡腿,北美洲是鸡翅,创意无限啊!相信他对七大洲轮廓的记忆一定更深了。右图的学生在绘制中国政区图时加入了各个省区比较典型的我们所熟知的信息。比如在内蒙古东部中部画有草原、牧民和蒙古包;在上海旁边画有东方明珠塔等。地理原本就是感观的世界,绘制地图将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发散性,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立体、清晰。
        三、在教学中运用趣味地图要注意的问题
        1.谨慎筛选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教师需要的任何教学图片几乎都能在网络上找到。但是图太多,完全对口的地图少,且有些图是网友制作,带有一些地域歧视或戏谑的成分,要注意筛选。
        2.适度修改
        有些地图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细节上还存在一些瑕疵,不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那就利用一些简单的技术进行修改。下面左图是我在网上发现的原图,图中对各个区域的评价语大致是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入手的,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符合。但是图中还存在不少的小问题,如果直接“拿来主义”,恐怕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困扰。于是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七年级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如右图)。
        3.合理利用
        趣味地图在教学中只能是辅助手段,不能作为学习地理的主要工具,如果失去传统工具地图的支持,趣味地图将会变得哗众取宠,失去教学价值。两者相互配合,将会锦上添花,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发散性,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立体、清晰。
参考文献
[1]张骞.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提升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19:1-30.
[2]徐祥朴.初中地理教学应用网络图片的尝试[J].文教资料.2018(31).
[3]高大伟.谈培养学生地理识图能力的意义[J].吉林教育2014(4).
[4]秦飞.探讨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