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优化探讨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2期   作者:赵春渠
[导读] 核心素养下基于初中劳动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突出强调要将劳动技术课程与各个学科的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在综合知识中强化应用和渗透,带动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核心素养下初中劳动技术课堂教学应当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强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流程的优化,助力初中劳动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赵春渠    达州市学生资助与学校后勤管理中心  四川  达州  635000
【摘要】核心素养下基于初中劳动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突出强调要将劳动技术课程与各个学科的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在综合知识中强化应用和渗透,带动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核心素养下初中劳动技术课堂教学应当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强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流程的优化,助力初中劳动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013-01

        一、强化学生兴趣培养和劳动意识树立
        初中阶段的劳动技术课堂教学要注重强化学生兴趣的激发,使之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让学生全方位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一方面要以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把握好初中生自尊心强、求知欲旺盛、活泼好动、喜欢被表扬和鼓励、课堂注意力难以持久等特征,强化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设计,比如在完成课堂相关内容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学校的食堂、寝室、教室等,强化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也可以借助农田农场、生物园等资源,为学生搭建好劳动技能学习实践基地,让学生以实践活动为依托进行充分学习和体验,助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学生创新兴趣的激发,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悬念和疑问的设置,以此实现学生强烈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的增强,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思考、深入探究,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形成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渴望成功的特点,积极为他们搭建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对成功的喜悦进行感受,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劳动技术课程学习兴趣的提振、强化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和树立都是极为有益的。
        二、强化教学情境创设和学生交流互动
        初中劳动技术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图形或样品模型拿出来,之后按照一定的步骤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制作的完成,中间教师还设计和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连,这个过程通常只是教师的单维度讲解或者教师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非常少,而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基于此,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其中,强化合作氛围的营造,借助实际情境创设强化对学生之间互助、互学的引导和促进。比如,在进行“束口袋”的制作课中,教师往往进行束口袋的展示并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进行操作,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这就需要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环节,设计由模仿向创新转变的新颖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氛围若干个小组,向每一个小组发放一个口袋,要求小组学生进行束口袋活动的模仿,并对评比的要求进行明确。由于设计评比和评价考核,小组内的学生能够积极想办法,交流思维共同进行原来束口袋的拆开,在拆解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初步了解束口袋的制作,再加上小组合作讨论的实施,学生就能够高标准地实现人物的完成。


即使小组内的一些学生对平针法学习认识不够到位,他们也能够借助小组互学实现问题的解决。在完成仿制的基础上,他们还能够进行积极创新,将新颖的束口袋方式和样式设计出来,包括材料的改变或者束口袋的形状以及图形的搭配与创新。
        三、强化教师角色转变和学生作用发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学习活动并非单纯的记忆和依赖,而是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基于此,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进行关注和重视,惟其如此,学生才能够学会正确的学习思维和方法。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自身教学理念和模式的转变,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换,充分肯定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练习之中,实现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比如,在进行“手掷飞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扮演好教练和裁判的角色,将课程转移到操场上,使之更加灵动开发。教师可以先进行规则的宣读,之后要求每一个小组进行两架纸飞机的制作并开展比赛,在评分标准上充分聚焦飞行尺度和滞空时间两项指标,要求学生制作的两架纸飞机是不同类型的,在设计环节可以适当地进行加减分。教师再进行教练的担任,将每个小组制作的方案和模型发给他们,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和研讨,教师还可以具体参与其中实施技术指导。在制作与试飞两个环节,运行各个小组进行提问,以开放式活动为背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纸飞机的讨论与制作之中,将更多新的设想加入进来。比赛环节教师要充当好裁判,以同样的标准和规则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强化学生参与热情的调动和体验感的提高。
        四、强化评价体系完善和评价机制构建
        劳动与技术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在基于学生的评价中也应当以实践为出发点,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进行关注。传统劳动与技术课程评价模式相对简单、评价内容和标准相对单一,而且主观性较强。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应当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更过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教师要强化过程性评价内容的合理设置,对不同的评价主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从而实现传统评价方式补足的有效弥补,实现完整体系的评价机制的构建。一方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开展生生互评,重点对小组内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积极性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并对各个小组整体实施评价,重点内容为各个小组任务的达成度和课堂的参与度,借助小组竞争模式助力长效良性循环。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维度评价模式,以传统评价为基础,进行评价表格的制作,内容涉及技术性、实用性、创新性和美观度等,这样就能够实现评价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的提升,让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完善、评价机制更加健全规范,从而以有效的评价引导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钱如潇.对核心素养下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9(35).
[2]黄建华.关注核心素养,在劳技课中提升学生探究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3).
[3]孙公刚.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劳动技术课实施策略[J].山东教育,2019(16).
[4]于靓靓.核心素养下劳动与技术“三会”课堂的创新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20(6).
[5]张蕾.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