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2期   作者:廖尉婷
[导读] 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深受西式音乐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距离传统音乐文化距离较远,表现出过于科学、理性的现象,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较弱。童谣是改善传统小学音乐教学过于科学理性、忽视文化背景、忽视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音乐资源,带有天然的地域性、童趣性,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抓手。本文从童谣入手,分析童谣融入当今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童谣开展教学的具体策略,为改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提供一

廖尉婷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小学  620860
【摘要】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深受西式音乐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距离传统音乐文化距离较远,表现出过于科学、理性的现象,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较弱。童谣是改善传统小学音乐教学过于科学理性、忽视文化背景、忽视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音乐资源,带有天然的地域性、童趣性,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抓手。本文从童谣入手,分析童谣融入当今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童谣开展教学的具体策略,为改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童谣;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047-01

        引言
        童谣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有关童谣的记录出现在《诗经》、《国语•郑语》等文献记载中,存世时间已经超出三千年,与出现在《诗经》中的诗歌处于相近的历史地位。童谣诞生于文化沃土之上,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是地方性文化、审美的艺术表达,能够唤醒学生对所生活地区文化的共鸣。与西式音乐相比,童谣是更贴近学生生活、表达方式的音乐作品形式,是培养小学生艺术审美、音乐兴趣的重要资源。让童谣走进小学音乐教学,融入小学音乐教学,是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多样化的关键。
        一、童谣概述
        童谣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词句押韵顺口、适合传唱的特点。童谣种类大致可分为游戏类、劳动类、仪式类、生活类,表现形式可细分为摇篮曲、游戏歌、绕口令、颠倒歌等等,既可以体现地方传统文化,又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教育应试化,很多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童谣已经大多淡出儿童的生活世界,甚至在逐渐消失。以四川童谣为例,在四川小学中开展调研可发现,小学生群体进行童谣游戏的频率在逐年减少,参与者中女生比例高于男生。不仅小学生群体开展童谣游戏的频率低,参与人数少,而且大量的四川童谣因为形式和内容陈旧的原因,也越来越少被小学生所熟知,它们正在从儿童的世界中消失。想要将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文化意识,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将内容缺乏新意的童谣与现代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童谣的价值。
        二、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节奏韵律感强
        童谣诞生于地域文化,诞生于人民群众,其本身以节奏韵律感强、朗朗上口、容易传唱为特点,并不具备太多的专业音乐因素,更多倾向于表达内容和情感。如四川童谣《过年》,就是一首节奏韵律感强的童谣作品,“红萝卜,咪咪甜,看到要过年,大人吃饱三顿饭,娃儿要拿挂挂钱”,这种三字停两次、五字停三次、七字停四次的传唱方式,表现出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1]。这样的童谣作品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容易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培养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小学生感知到音乐的韵律美感。



        (二)地域标志明显
        童谣与诞生地的地域文化关系密切,多表达诞生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表达民间的知识和智慧,因此,童谣多具有明显的地域标志和生活特征。比如:四川地区的童谣用普通话来讲或唱所呈现出的效果不如用四川话呈现出的效果,师生都能够感受出其中的差异。又比如:诞生于远离海边的内陆地区的童谣,其表达内容通常不会出现与海有关的部分,而靠近海边地区的童谣,则常常出现有关海的部分。这些都说明,童谣的地域标志十分明显。小学生在学习本地童谣时,能够充分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共鸣。
        (三)具有童趣性
        童谣内容通俗且贴近儿童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童趣性,建立有趣的音乐形象,能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学生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地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能够更充实的成长。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践童谣的具体策略
        (一)将童谣与方言结合
        童谣具有明显的地域标志,在教学中与方言结合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虽然目前的教育领域中都在应用普通话,但童谣更适合应用方言展开教学。方言状态下的童谣能够呈现出更朗朗上口的效果,呈现出更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进行适当的创编
        有很多童谣由于内容老旧、形式落后而不受小学生喜欢,教师在教学开展前应进行适当的创编,让其更适合小学生学习和传唱。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方言的韵律走向来对童谣进行编曲,然后再交给学生进行学习和演唱;或者,教师可以选择流行的歌曲旋律来搭配童谣,让学生能够很快借助熟悉的旋律掌握童谣,流行歌曲旋律可选范围包括中外耳熟能详的对象,这样更能够激发小学生对童谣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童谣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教唱、学生学唱,方式和过程都比较枯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接龙、情境表演、舞蹈等形式来引导学生体验童谣,感受童谣的美感和文化共鸣,提升学生对童谣学习的体验程度。童谣本身具有童趣性,应用更具趣味性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童谣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效果。
        结束语
        童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应用的价值,让小学音乐教学从传统的西式中回归学生更熟悉的环境,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可行之路。这一点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正视童谣带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伟,蒋英.“唱家乡的歌”在小学音乐唱歌课中的实践策略——以四川省地方课程资源运用为例[J].四川戏剧,2019(10):183-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