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秋词》为例谈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2期   作者:黄清霞
[导读]

黄清霞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坜陂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127-02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要求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在教学《秋词》时,通过“诵读悟情,知人论诗,创新拓展”这三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去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高效地完成这首诗词的教学任务。
        一、诵读悟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要求“诵读悟情”,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欣赏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体味,才能感悟诗词主旨。
        在《秋词》教学设计上,我把“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作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并围绕这一目标设置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环节:
        听范读,明节奏——自由读,找感觉——单读体验,讲授技巧——再读体验,领会诗情——知人论世,入境诵读——品析诗文,入情吟诵——领悟主旨,熟读成诵。
        在古诗词鉴赏中,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的韵律美和音乐美、感悟古诗词内在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
        在《秋词》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在听录音范读,正确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然后在学生自由读和点名个别读后,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词的感情基调。指出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因此提醒学生朗读时应该调控自己的气息,把握好轻重音,注意读出热情高昂的语气,而且后三句应该一句比一句高昂,才能读出诗人奋发进取的气势。
        朗读是语文课堂标志性的特点之一,能够很好地呈现语文味道。但是朗读要讲究形式多样化,不能太单一。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是调节课堂教学节奏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在《秋词》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范读、自由读、点名读、单人朗读、双人朗读、小组朗读和全班齐读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感知和理解诗文,领略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传统的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对古诗词进行学习鉴赏,单单靠朗读还是远远不够的。为能正确把握诗词的主旨情感,真正做到入情入境,我们就必须“知人论世”。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器生诗年谱会笺本》)“知人论世”要求读者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生平际遇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我教学《秋词》时,在预习部分就要求学生先去查找作者刘禹锡的相关资料以及此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不难发现身处逆境的刘禹锡还能如此热情讴歌秋天的美好,正是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写照。
        师:昨天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对诗人刘禹锡了解多少?
        生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生2:刘禹锡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师:从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中我们了解到,诗人写作此诗时正是遭贬时候,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萎靡不振,反而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发现秋天的美,这让你想到什么?(投影: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生3:诗人并没有因为被贬而悲伤落志,反而心态昂扬,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4:诗人虽然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昂扬奋发的斗志。



        不了解古人的身世和时代处境,就难以读懂他们的作品,也就难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联系刘禹锡的身世与处境,学生就能更深刻、更透彻地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感情。
        三、拓展创新
        古诗词教学要求教师从整体上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古代诗歌进行触类旁通的鉴赏。像前面讲到刘禹锡在困境中仍保持乐观进取的精神时,我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提问引导。
        师:同学们还了解哪些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不改其志的呢?请具体说一说。
        生1:像李白,虽然被排挤出京城,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2:像苏轼,自己寂寞烦恼,可是依然为亲人捎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
        (要合理开发课堂学习资源,适度向课外拓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精神世界,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灵活性。)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有许多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将想象的景物用语言或画笔描绘成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这与新课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我在教学《秋词》这节课时,引导学生用脑海中的笔画出对诗歌的理解,那就是高层次的创造。
        师:“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景象很美,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一景象表现出来呢?如果你想说出来那么就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如果你想画,就用丹青妙笔把它描绘下来。
        生1:蓝蓝的天空下,飘浮着几点白云,金色的阳光温暖地照着广袤的大地,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宁静。突然,一声长啸,一只雪白的大鹤从不远处的芦苇丛中振翅而上,直冲蓝天,身影过处划出一道优美的孤线,渐行渐远……好一幅“晴空白鹤”图。此时诗人也禁不住豪情大发,只觉得心中快意无限,禁不住口赋一诗——《秋词》了。
        生2:我想象到的是一幅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一只白鹤冉冉高飞,凌空而上的开阔、明丽的画面。那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师:的确,秋天有可喜的一面。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同学们能否说出一两句歌颂秋天、喜爱秋天的句子,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生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一句写出大山刚被一场晚来的秋雨洗涤后所带来的清新湿润,读后使人感到神清气爽。
        生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写被秋霜染红的枫叶红得可爱,红得鲜艳,比早春二月的花还要美丽,不能不使人留连忘返。
        师:固然秋天有可喜的一面,但在文人墨客眼里的“秋”往往与“伤感”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白发,有人黯残花而伤落红,诗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种情况?你能说出一些你喜欢的悲秋的诗句吗?能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来更好。
        生5:首句“自古逢秋悲寂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生6: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写出了月圆之夜,远在异地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怀。
        生7: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了在如血的残阳下,在外漂泊的游子孤单无依极其寂寞悲凉的心情,描绘了一种前无古人的清美。
        在语文教学中,能让更多的同学来说出有创造性的答案,这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教师只要能给孩子一双腾飞的翅膀,还用担心他们的语文素养吗?
        四、教学反思与分析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不外乎熟读、翻译、讲解、背诵这四步曲,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节课我从古诗词的特点出发,多角度启发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力、理解力和鉴赏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闵洪权.给孩子一双腾飞的翅膀——《秋词》教学案例基础教育研究.
[2]范垂新.豪气纵横逸兴遄飞——刘禹锡《秋词》二首赏析,课外语文,2013(9).
[3]樊瑾.静谧之秋成熟之美——刘禹锡《秋词二首》与济慈《秋颂》对比赏析,2016(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