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杂记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2期   作者:袁霖淋
[导读] 今日重上《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我酝酿了很久,也等待了很久,因为很喜欢这篇短小精悍的山水小品文,我虽不是张岱,但却对张岱的那份闲情逸致,特立独行心向往之。

袁霖淋   湖北宜昌天问学校  443004
【摘要】今日重上《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我酝酿了很久,也等待了很久,因为很喜欢这篇短小精悍的山水小品文,我虽不是张岱,但却对张岱的那份闲情逸致,特立独行心向往之。
【关键词】中学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杂记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120-01

        备课时我认真解读文本,读课文,读译文,读相关文献资料,读与张岱有关的一切。所有的工作做完后才开始备课,备课时我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匠人,就像面对一块难得的璞玉一般,不轻易下刀,一遍遍推翻自己的教案,最终把教学流程设计为“赏千年雪景--话俗世奇人--悟旷世痴情”,从西湖的美景开始讲起,从千古文人写西湖的荷花、西湖的月讲起,从六月的西湖到冬日的西湖,引入新课“西湖的雪景”。
        孩子们刚开始是有点冷场的,因为对文本的不熟,对翻译的理解不透,因此在找文中直接描写雪景的句子时,很多孩子竟然不认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话是同样写雪的。这有点类似于东坡《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文中描写月景时无一个月字,却能把月的清冷、幽静、皎洁、明亮写的让人拍案叫绝。于是我引导他们一遍遍朗读、翻译、讨论,赏析,孩子们通过个性解读、小组交流给了我很多惊喜,文中写雪景时的构思、角度、色彩、炼字、甚至情怀他们都能一一通过文本佐证。
        在第二环节时,我抓了两点,一是课下注释关于张岱的介绍,读来颇有意思,别的作家介绍时通常是什么什么家、什么什么官职之类,张岱的生平就是生活年代、名号、作品,没有所谓的光环。孩子们通过仔细读注释发现了张岱其人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寿命很长,在那样一个乱世,人均寿命不足四十岁的年代他却活了82岁,第二家境优越,注释中写“少为富贵公子,出生仕宦世家”说明他不仅家境殷实,还是富二代,官二代,第三忠君爱国,注释中写他“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第四爱好广泛,注释中写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第五作品清新朦胧,比如注释中写他的代表作都有一个梦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这真是不读不知道,原来编者给孩子们提供了这么多思考的空间。接下来的读文本中的张岱形象,孩子们抓住“独”字大做文章,我让他们给“独”组个词,于是乎班上一下炸开了锅,大家争相表达,其中子纯和梓烨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子纯说,我认为是“独自”,这有点孤芳自赏的感觉,张岱挑选了一个大雪后的夜晚,天寒地冻独自去湖心亭看雪,其实他想要的就是一种安静美好的不被人打扰的时刻,就如同昨晚我在试卷中的一首小诗中的一句话“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好家伙,这孩子把昨晚我们考试时一道阅读题名为《书疗》中的一句话记下来了,而且用在此处真是相得益彰,妙不可言,看来她对张岱的“特立独行”是有深刻体会的。


梓烨说他组词为“孤独”,他觉得张岱是孤独的,没有人能懂他,他虽然带了舟子去湖心亭看雪,但他却在文中写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可见在作者心中,舟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舟子不懂他,他是虽孤独的,但他却特别享受这份孤独。同组晓烨则给他补充说:“其实作者选择在这样的深夜,万籁俱寂时看雪想要享受的就是这份孤独的意境美,能不能看到雪景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跟自己对话,能拥有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后面陆陆续续还有几个孩子的解读也都很有深意,一瞬间班级里百百家争鸣,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我想所谓教学相长也就是这样吧!
        在第三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读舟子的话,提问:你觉得舟子把两个金陵人与张岱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俗世一痴人,你们同意吗?他们的痴是相同的吗?孩子们朗读第二段后马上有了新的观点,鲁阳首先表示他们有相似之处,都有一点特立独行,都痴迷于山水,因此才会选择夜里赏雪,但是他们又不同,金陵人显然是结伴而行,且喝酒聊天,而张岱呢?则是独自欣赏,独自感受。且并不愿意和他们在此喝酒聊天,因为文中写了我是“强饮三大白”强字可以看出,还有”拉余同饮”与“而别”中的“拉”与“别”也看得出来我的并不乐意与敷衍。”晓烨在这里更是把我想要挖掘的东西全部分析到了,他说张岱与金陵人痴迷的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金陵人单纯在于看雪景,而我却是心中有景,心中有天地自然,与天地自然景物融为了一体,我是在用心感受,天地在我心中无限辽阔,因此我才能从俯拾万物的角度写出那样的雪景,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一种难言的沧桑感与惆怅。”孩子们的发言真是痛快妙哉啊!我一时忍不住抓住了这句话延伸开去,是啊,张岱在这样的深夜也许是赏雪又不是在赏雪,是赏雪又不仅仅是在赏雪。我想其中的滋味在此处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去感受,这种痴心于故国山水、痴迷于天地人合一、痴情于物外的超脱与雅致,似庄子一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已非吾等俗人能理解,只能心向往之。下课之前,我们全班一起伴着一首古筝曲再次诵读了课文,真的是无限辽阔在心中,一时间不能言传只能意会。
        课上完了,下课后我却仍觉意犹未尽,这不是一节公开课,仅仅只是我喜欢而已,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却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充实,正是由于喜欢,因此我对自己特别苛刻,PPT修改了无数遍,关于PPT的背景图我更是找了无数个版本,最终落脚在一个很有意境的水墨画风格图上,那是浓缩的湖心亭雪景图,很美,颜色只有黑白灰,是我心中的湖心亭;正是因为喜欢,我仔细研读了很多相关文献,也了解了许多我以前备课时忽略掉的内容,比以往的任何一次上《湖心亭看雪》都心中有底;正是因为喜欢,我不断打磨自己的过度语,力求每个问题与过度语都有生命与温度……课堂当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我以为孩子们都会背诵了,预习一定是到位的,通过上课才发现,原来会背和能理解完全是两码事,再比如对于这种我本人至爱的文章,总觉得自己有满肚子话想和学生分享,因此课堂上话语权太强,抹杀了很多孩子积极表现的机会,甚至都没时间听到更多孩子的独特见解,很是遗憾,以后我要多多注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想之所以能够唤醒学生也唤醒自己,还是源于对文本的探究,对课堂的掌控,对问题的设计,对课堂对话环境的营造…..语文课是真是最有弹性的课堂。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我要学习的真的还有很多很多,愿自己以后的每节课都能深入钻研教材,仔细寻找突破口,获得更多的课堂乐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