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
广汉市中医医院 四川德阳 618300
下肢慢性溃疡属于中医“臁疮”的范畴,又名“裙边疮”、“裤口疮”、“老烂脚”,好发于小腿下1/3处、内、外侧的部位,本病初起之时,在皮肤表面出现黄豆大小的红斑或结节,后迅速发展为豌豆大小的水疱、脓疱,随着病情发展向皮肤深处形成溃疡,患者先痒后痛,继发破溃,形成溃疡后久治不愈,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中医对于臁疮这种疾病的认识始于宋元时期,中医药治疗臁疮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低复发等优点,本文从中医角度对臁疮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和中药配方处分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臁疮的病因病机
臁疮多因久站、负重远行等原因导致人体的气血耗伤,致使中气下陷,引发下肢经络不畅、局部出现气血瘀滞,下肢肌肤失养,患者本身又存在正气不足而湿热邪盛的情况,当下肢皮肤因蚊虫叮咬、意外伤害以及湿疹等多种原因导致破损时,易诱发臁疮,在《华佗神医密传》中曾写道:“臁疮有内外之异,因脏腑有湿毒,乃外发为疮、亦因打扑抓磕或遇毒虫恶犬咬破损伤而形成疮者”。导致臁疮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为“邪实”及“正虚”,风、湿、热、毒、瘀诸邪相搏使然,以“虚”为本,“虚”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因虚致瘀、因瘀致腐、因腐至虚,气血亏虚、血瘀阻络或湿热下注积聚,进而血败肉腐形成了溃疡。
二、臁疮的中医辨证治疗和中药配方处分
中医根据臁疮的病因病机,将其分为两个症型:湿热下注型,气血亏虚型。
2、1湿热下注型 多见于臁疮初发的患者,湿热蕴结患者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导致出现湿热症状,患者的疮面色暗或疮面上附有脓苔(坏死组织),疮面久溃不愈、脓水浸淫并秽臭难闻,患处及周围有肿胀和灼热感,痒痛兼具,患者舌苔黄腻、脉细数,严重时会有发热的全身症状。方选三妙丸或萆薢胜湿汤随证加减。此型当分湿重、热重或湿热并重,湿重者用四妙散,加重薏苡仁用量,热重者酌加清热解毒的药物,如忍冬藤、连翘、蒲公英等。湿热并重加土茯苓、马齿苋,《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祛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中药大辞典》言: “马齿苋入大肠肝脾经,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治疗痈肿恶疮。”《千金方》言: “治痈久不瘥,马齿苋汁服之。”马齿苋清热解毒消肿之力宏,是治疗臁疮的佳品,同时亦能清下焦湿热。
2、2 气血亏虚型 “病久必虚,邪留伤正”多见于年老或素体体虚的患者,病程日久难愈或反复发作,疮面凹陷,肉芽色淡,疮面的皮肤呈现淡白色,疮口周围皮肤黯黑并出现皮下脂肪硬化和皮肤萎缩的症状,患者的舌苔白腻、脉细弱,患者多伴有面色苍白、头晕、心悸、乏力气短等症状。方选补中益气汤或补阳还五汤。注意顾护脾阳、肾阳,酌加桂枝、狗脊、鹿角胶等,桂枝通阳化气、调和营卫,狗脊填精补髓,现代研究中表明,狗脊具有抗炎镇痛、治疗体部溃疡及活血等作用,对于治疗臁疮气虚血瘀证是必不可少的一味药材,鹿角胶能补阳补血、益肾壮骨,是治疗臁疮的佳品。
2、3 治疗臁疮的中医辨证施治中,始终需注意以下几点:
1、顾护脾胃。脾主四肢,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 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臁疮具有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中顾护脾胃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酌加四君子汤、山楂、建曲、麦芽等。
2、活血化瘀药、虫类药、藤类药的使用。上述两个证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瘀证,因此要酌加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红花、路路通、猫瓜草,虫类药搜风通络效佳,如土鳖虫、乌梢蛇、蜈蚣,藤类药物一般皆能活血疏经通络,兼顾其血瘀之证,临床经常选用,如鸡血藤、忍冬藤等。早在古代本草论著中就认为鸡血藤是血分之圣药,能活血舒筋,兼以养血。忍冬藤能清热解毒,更能通络。
3、顾护脾阳及肾精肾阳。临床会辨证选用通阳化气、温通经脉、填精补髓的药物,如桂枝、肉桂、狗脊、鹿角胶、菟丝子等。
总结:综上所述,臁疮要积极预防并尽早医治,日常生活中减少久坐、久行等易加重下肢静脉压力的行为,避免皮肤破损,一旦发现有异常症状要尽早就医诊治。临床上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本着 “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等原则,辨别病情的阴阳虚实,轻重缓急进行施治。患者应遵从医嘱积极治疗,减少臁疮的发生或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