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聪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西安710089
【摘要】目的 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采用心理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术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者的效果。结果 护理1周后:(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DV及LVESV分别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HRV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长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康复护理可提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不良心理状况,改善术后预后效果。
【关键词】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心理康复护理
心脏介入治疗是临床常用的微创新型心脏病诊疗技术,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栓塞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射频消融术等。心脏介入治疗能有效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效果,但患者对手术治疗、疾病发展和预后缺乏相关信息常会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心理状况。有效的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可疏导患者不良心理状况,提高其预后效果。本研究以96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心脏康复护理对此类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6例,其中男59例,女37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6.2±9.8)岁;病程(10.7±6.2)个月。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56.9±10.3)岁;KILIIP分级:I级32例,Ⅱ级16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病变20例,双支病变14例,三支病变6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55.6±9.1)岁;KILIIP分级:1级30例,Ⅱ级18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病变21例,双支病变13例,三支病变6例。纳入标准:①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符合全球心肌梗死患者共识;②均于发病内12h行介入治疗;③年龄45~70岁;④左心室射血分数>50%。排除标准:①广泛性多部位心肌梗死;②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③心脏瓣膜疾病、传导功能异常者;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⑤认知功能障碍者;⑥合并肿瘤者。两组年龄、性别比例、KILIIP分级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心肌梗死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环境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向患者介绍本院医疗制度、主治医生、医院环境、责任护士等,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根据患者的自身需要,提供帮助。②饮食、排便护理。为了保证营养充足并且吸收效果好,对于患者的饮食应该合理搭配,多食易消化的食物,要求食物低盐低糖,减少便秘的情况。③治疗后护理。在治疗3d后,为了促进康复进程,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活动计划,多鼓励、帮助患者进行下床活动,1~2次/d 即可。在患者治疗1周后,为了增强患者的心肺功能,护理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患者活动量,密切注意患者的身体情况,一旦发现有不适等情况,立即停止活动。④家属心理辅导。护理人员在照顾患者情绪时,也要记得对其家属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可以通过联系护工人员进行轮流值班的方式照看患者,让家属也能够有时间放松下来,可去庭院调节心情,以此来减轻家属的紧张心情。⑤心理护理服务。针对患者的一些临床常见症状,护理人员可以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护理人员可在日常工作中跟患者多交流沟通,在患者心情平静时,教授患者一些缓解内心焦虑的方式,并且向患者讲述该疾病的特征,以此来缓解患者的不安和治疗的抵触心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⑥情绪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应该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多陪伴患者,避免患者产生被抛弃感。对于有时候表现过于平静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看护。患者的个人情况容易加深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该学会包容,用宽容的心面对患者,疏导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⑦自我保健护理。患者出院以后,叮嘱患者家属,注意患者的居住环境,保持安静和卫生。禁止患者吸烟、饮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进行一些身体锻炼,有效改善心肺功能。依据气候的变化,要及时、合理地添加衣物,防止给心脏带来负担。患者应该多注意休息,避免疲劳。护理人员可以教患者及其家属一些应急处理方式,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先自行救治,延长救治时间。⑧日常教育护理。叮嘱患者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按时用药,并且随身携带药物。告知患者,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要立即休息,服用药物缓解症状,立即到医院接受治疗。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1周后的效果。显效:实现已梗死血管的再通,患者血管狭窄的情况基本或者完全消失;有效:已梗死的血管部分再通,患者冠脉血管狭窄≥20%;无效:梗死血管未实现再通,患者冠脉血管狭窄>2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1周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3)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护理1周后的心率变异指数(HRVI)及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效果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0%(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LVEF、LVEDV及LVESV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DV及LVESV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DV及LVESV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HRVI及患者平均住院时长比较
护理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HRVI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表3)。
表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急性危重疾病,患者心功能异常可引起肺功能降低、运动耐力减弱,严重者生活无法自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精神压力的影响,我国心肌梗死患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为38.4%,80岁以上患者病死率可达50%。介入治疗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起效快、作用明显,可恢复闭塞血管的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但由于介入治疗为有创治疗,且术后需抗凝治疗,可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更重要的是介入治疗术虽可再通闭塞的血管,但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病因并未祛除,患者可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因此,介入治疗术后进行心脏康复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需要患者严格制动,长时间卧床休息及被动体位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便秘以及腰背疼痛等,甚至可引起患者焦虑、烦躁,影响睡眠,进而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心律失常、室颤等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采用心理康复护理模式,从患者对病房环境熟悉、饮食、心理、康复、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方面入手,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疏导,提升术后治疗效果。
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HRVI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康复护理可更好地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并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心理康复护理通过病房环境介绍、心理疏导等方式,及时疏导患者负性情绪,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及康复过程,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积极性,保障治疗能够顺利完成。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的LVEF,LVEDV及L.VESV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心理康复护理对术后病情稳定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患者通过早期翻身、四肢按摩、拉伸等床上被动运动,后期适应后采取床下站立、行走、下肢自行车蹬力器等主动运动,可改善其心肺功能,提高其运动耐量及免疫功能,同时减少压疮、动脉血管硬化等的发生,降低冠状动脉栓塞的发生风险,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另外,患者积极参加锻炼可减少因长期卧床所致的肌肉萎缩,促进心脏各项功能恢复,减少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心理康复护理可提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不良心理状况,改善术后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静,任凌云.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的护理配合要点[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8):117-118.
[2]吴春英.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的护理配合应用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8(23):79-81.
[3]陈亚静,富晶.有无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J].中国医师杂志,2020,22(09):1303-1306.
[4]汪利娟.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急救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