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院区门诊部 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对儿科患者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儿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使用科室自制的配合情况调查问卷及治疗依从性评价量表对两组患儿的配合情况、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并比较,统计两组患儿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治疗配合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及14d后,研究组的治疗配合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期间,对儿科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配合情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该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儿科患者;配合情况;影响
引言
医患关系是最为复杂的医学人际关系,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热点问题,也是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直接触及的重要问题。其中,医患沟通缺陷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国家“二孩”政策实施,“儿科医生荒”与家长对孩子健康品质高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险、病死率高的特点,儿科医患沟通具有患儿不能准确表达、家长容易焦虑、就诊患儿过多导致沟通时间短等困难。儿科医生不仅要与患儿家长沟通,还要充分注意患儿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尊重患儿,取得患儿的信任。因此,要求儿科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临床技能、丰富的诊治经验,还需要与患儿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很早就已经被人们所认知。在陪同患儿就诊的过程中,患儿父母及家中其他长辈都急切希望患儿快速好转、恢复健康,因此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骤、病程进展快等特点,如果出现病情恶化,那么很可能引起患儿死亡。多数患儿家属对治疗期待值过高,因此有时会对医护人员出现不信任的态度,进而将医护人员作为迁怒对象。儿科医患沟通的主要方式为语言沟通,沟通对象也同其他科室存在差异,尤其患儿的语言表达未及成人,多以哭闹形式表达不适,无法很好配合医生进行查体,患儿家属也无法准确、客观提供病史,沟通难度大,疾病诊断也相对困难。本次探究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对儿科患者配合情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5岁以上、患儿亲属了解此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精神、智力存在异常、不具备正常的交流能力、心肝肾等器官严重性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等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12(7.1±1.5)岁。研究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13(7.5±1.4)岁。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取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肢体语言沟通组。依据儿科护理需求,成立肢体语言沟通小组,安排医师、护士长、护理人员参与,结合儿科的护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护理计划。②注意护理时的面部表情。在护理工作中,始终面带微笑,言语温和,拉近与患儿的距离,使患儿感受到亲切、安全,自愿配合。护理人员要仪表整洁,举止大方,动作轻柔,避免露出紧张、厌恶、恐慌、害怕等情绪,以免对患儿及家属造成不良影响。借助点头、微笑、拥抱、手势等营造轻松、愉悦的沟通氛围,帮助家属了解护理流程、注意事项,消除其恐惧感。肢体语言的运用切忌过急过快,要轻柔缓慢,获得患儿认可。在与患儿互动中,给予其轻柔抚触,赋予其舒适感,保持肢体温度适中,手部整洁。借助鼓励、支持的眼神语言,向患儿传达表扬、认可等信息,消除患儿在治疗期间的恐惧感及抵触情绪。③定期召开小组会议。每隔一段时间,就召开一次护理小组会议,总结肢体语言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不断优化护理内容及流程,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体验。④儿科护理人员结合科室护理特点、患者特点制作护患沟通图,以彩笔标出人体器官、部位,配拼音、中文、数字,例如头即心脏,叮嘱患者有明显抑郁情绪可以指心脏位置;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出示版画并解释版画表达的对应区域以及使用的目的、方法,以便让患者结合自身不适情况指向版画对应区域。也可以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年龄情况选择对应的方式,小儿、文化层次低的患者以手势表达对应数字,文化层次高者以手指向对应身体部位,以此判断患者的具体护理需求、身体状况,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护理人员需通过观察儿科患者的面部表情以及眼神等情况进一步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对于有文字表达能力的患者提供纸笔进行书面表达。另外,儿科患者缺乏安全感、孤独感强烈,护理人员需从旁做好积极健康教育,给予患者鼓励、安慰,建立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
1.3观察指标
两组干预前后的治疗配合度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住院时间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的治疗配合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治疗配合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及14d后,研究组的治疗配合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及住院时间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儿科护理工作比较特殊,护理对象主要是缺乏自我约束、表达能力不足的儿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难度。常规的沟通模式过于单一,仅从用药、饮食、情绪等方面与患儿家属沟通,患儿及其家属与护理人员之间难免存在距离感,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比较低,很难达到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近年来,肢体、面部、眼神等非语言性沟通逐渐被应用到儿科护理实践中,对开展护理工作有很大帮助。患儿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中,对于良性情绪促使儿童大脑皮层步入放松状态,降低外界干扰所致应激度,有助于各类诊疗护操作的顺利推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据儿科护理的工作内容和特点,应用肢体、面部、眼神的非语言性沟通方式,可显著提高患儿的护理接受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1]卯翠娥.非语言性沟通应用于儿科患儿护理中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4):125.
[2]王云巧.对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90):194.
[3]卢丹艳.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1):370-371.
[4]周云.非语言性沟通应用于儿科患儿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2):120.
[5]孟霄颖.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8):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