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优化护理在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0期   作者:韦玲
[导读] 目的探讨气道优化护理在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韦玲
        武汉市普仁医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80

        【摘要】目的探讨气道优化护理在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11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气道优化护理,对比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气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气道优化护理可有效减少气道并发症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呼吸道管理;气道优化护理
        行机械通气前需建立人工气道,而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人体呼吸道屏障功能,增加呼吸系统感染率,实施科学的气道护理对减少感染、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旨在分析气道优化护理在重症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8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选取110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5例,患者年龄18~78岁,平均(42.15±3.25)岁,原发病:重症肺炎21例、急性心力衰竭1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3例、多发性创伤6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8例,患者年龄19~75岁,平均(43.11±4.08)岁,原发病:重症肺炎20例、急性心力衰竭1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多发性创伤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未见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入ICU后建立人工气道,ICU停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在48h以上者。②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重度哮喘、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肝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两组均行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吸痰、排痰、气囊充气、消毒处理等措施。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气道优化护理,具体包括:①体位管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对于无半卧位禁忌症患者,将其床头抬高30~45°。②管道护理,气管插管者,进行交接班时严格记录气管插管与鼻翼距离,密切观察气管导管固定情况、插管深度,严防导管脱出或进入另一侧支气管。对于气管切开者,需密切观察导管系带的松紧程度,通常以能容纳一指距离为宜,避免压迫局部皮肤,系带应当打死结,避免系带松脱导致导管固定不牢,每日更换2次敷料,注意切口有无渗液、皮下血肿、化脓等情况,如有异常需及时报告医师。③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对患者意识、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等的评估,床旁吸痰机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及时进行吸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④口腔护理,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采用0.9%NaCl溶液进行口腔清洁,预防感染,若口腔内存在溃疡、坏死组织或感染,采用棉签蘸取1%~3%过氧化氢溶液擦拭口腔,若合并真菌感染,则以1%~4%碳酸氢钠溶液擦拭口腔。⑤气道湿化,应用呼吸机加温湿化器进行气道湿化,以低于体表温度2℃为标准,使气流进入气道后,逐渐升至正常体温水平,维持纤毛活动。患者吸气时,采用注射器经气管导管滴入湿化液3~5ml/次,每间隔2h滴入一次。⑥吸痰护理:根据呼吸音听诊、咳嗽、血氧饱和度等正确选择吸痰时机。根据人工气道类型、痰液粘度选择吸痰管,吸痰管长度长于气管插管,确保达到呼吸道,外径不得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一半,吸痰前后注意充分吸氧,预防肺不张及低氧血症的发生[2]。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2)记录两组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3)记录两组气道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20.0软件处理资料,以()描述计量资料,用t检验,(%)描述计数资料,以x2检验,p<0.05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气道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的通气方式,其在呼吸机协助下维持患者气道通畅、防止机体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使机体度过基础疾病导致的呼吸衰竭,进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基础条件[3]。但由于机械通气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气道正常解剖结构与工作方式,加上插管、气管切开、导管护理不当等因素影响,可导致气道损伤、梗阻、呼吸道感染等不良事件,危害患者安全[4]。
        气道优化护理强调主动持续地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通过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评估,不断改进护理管理方案,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个体化护理管理,有利于预防护理护理相关不良事件[5]。本次研究将气道优化护理应用于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通过体位管理、口腔护理、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吸痰、气道湿化等多措施对患者进行气道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短,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提示气道优化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气道相关并发症,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秀珍,陈春梅,徐爱花, 等.基于误吸风险评估策略下的分层护理干预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5):367-371.
[2]苏敏.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8):2292-2293.
[3]杨芳,方瑶,韩志武.改良口腔护理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20,42(2):215-218,封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