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太伟
虎林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虎林 158499
【摘 要】目的:分析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的临床价值以及检出率。方法:脑血管性痴呆42例患者为试验组,纳入时间2020-1,截止时间2021-3.同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42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头颅磁共振。比较两组颞叶沟回间距、左右侧海马体积。结果:两组大脑左右径无差异(P>0.05);试验组颞叶沟回间距(25.64±3.26)mm、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0.19±0.02)mm低于对照组(31.95±4.11)mm、(0.26±0.05)mm(P<0.05);试验组左侧海马体积(2.47±0.15)cm3、(2.49±0.17)cm3均高于对照组(1.96±0.04)cm3、(1.94±0.05)cm3(P<0.05)。结论:头颅磁共振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 老年痴呆;阿尔兹海默症;脑血管性痴呆;磁共振;大脑左右径
近年随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重,老年痴呆发生率直线上升。该症状可令患者神志意识清晰,身体健康、精神负担严重被影响,同时家庭、社会均背负巨大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脑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症均数老年痴呆病范畴,两者临床症状极为相似,区分较为困难,因此需借助临床诊断以便确诊[1]。基于此,本次以脑血管性痴呆患者、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为例,探究头颅磁共振在诊断两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脑血管性痴呆42例患者为试验组,纳入时间2020-1,截止时间2021-3.同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42例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中男女比例为23:19,年龄区间67~78岁,平均在(72.5±11.5)岁;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4:18,年龄68~79岁,平均在(73.5±12.0)岁,两组从临床资料对比,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生活行为、饮食等不规范处进行纠正指导。应用3.0核磁成像仪,出自飞利浦,应用时机器参数调节均为I为300ms、TR为10ms、TE为4ms、翻转角度120°,之后向患者行平扫,并精准记录每项数据。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颞叶沟回间距结果;
(2)观察两组左右侧海马体积结果。
1.4统计学分析
分组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颞叶沟回间距、左右侧海马体积等计数资料以t分析,α=0.05为分界值,低于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颞叶沟回间距
两组大脑左右径无差异(P>0.05);试验组颞叶沟回间距、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细见表1.
3 讨论
截止目前,全球老年性痴呆发生率已发展为首位常见疾病。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可知[2],年龄6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痴呆率可在7%以上,8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痴呆率可在20%以上,因此针对临床老年性痴呆患者采取有效救治措施十分关键,而治疗的关键词,对于疾病准确判断,对患者病理分型清楚了解。血管性痴呆属于痴呆型疾病中的一种普遍类型,临床将痴呆性疾病可根据致病原因分为两类,1为非变性病,2为变性病。前者包含感染性、血管性痴呆;后者包含阿尔兹海默症、额颞痴呆等。而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症二者均归属痴呆疾病,但临床症状并不相似,因此治疗方式存在不同,而正确判断两类疾病证型,可提升二者疾病治疗效果[3]。
首先多发性脑梗死属于引发血管性痴呆发生的重要因素,但这一结论存在一定争议,部分学者、医者认为患者出现急、慢性的缺氧性疾病、脑血管疾病才是导致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可间接令患者认知功能出现障碍。但截止目前,临床尚未定义,还需进一步研究主要发病机制。而对比阿尔兹海默症,该疾病属于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老年痴呆,前期发病隐匿,症状不显著,病程发展较为缓慢,认知功能、语言、记忆功能障碍等属于该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但截止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具体发病因素尚未分析完全。
磁共振是通过磁共振技术以及化学位移作用将一个空间内部的特定系列原子核、其化合物分析信号以不尽相同的峰值曲线进行表现,一边从中对某一特定部位的代谢物曲线进行展现。该技术在诊断血管性痴呆中,由于正常老年与该疾病之间存在过度状态,这个状态临床将其称为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若可早期及时诊断,可很大记录延缓或是预防该疾病发展为痴呆,属于预防脑血管性痴呆预防的一种可能性。本次结果中,试验组左右两侧海马体积均大于对照组;而试验组颞叶沟回间距、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均小于对照组,由此证明,磁共振诊断方式在该疾病中的实用有效性。分析可知,脑皮层、中央核团均为该疾病发生集中地,病灶特点以多发性为主,故而通过该技术平扫、检查后,信号变化呈现不一致,但会与局部脑部缺氧缺氧一致。
综上,头颅磁共振对于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具有实施价值,可直接鉴别老年痴呆疾病分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振强, 马明辉, 郭子琪. 头颅CT血管造影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的预测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v.24(06):35-38.
[2]李陶乐, 许虹.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评价颞叶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其与头颅磁共振和脑电图异常的相关性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 2019, 099(027):2115-2118.
[3]刘建平, 张青燕, 桂庆红,等. MRI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与血清高半胱氨酸联合预测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认知损害[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 28(11):83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