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彩凤
大庆油田脑血管医院 黑龙江大庆163113
摘要:目的:探讨内科慢性病长期输液患者静脉损伤情况的发生,分析原因,寻求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收治的内科慢性病患者,共70例。在治疗期间,患者需长期输液治疗。护理期间,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体位指导、穿刺部位皮肤护理、输液情况观察等各项基础性护理工作。另外,强化患者输液期间的护理观察和护理干预,将其用于其中的35例患者护理中,归为观察组,其余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归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护理期间静脉损伤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损伤发生率较另一组,对应数值明显降低,组间差异较大,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加强输液观察、强化护理干预,促使护理人员的行为操作更加规范,各项护理细节得到控制,将其用于内科慢性病长期输液患者护理中,可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又能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内科;慢性病;长期输液;静脉损伤;护理对策
前言: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收治的70例内科慢性病长期输液患者,在患者护理中,根据输液观察与护理干预力度的有无加强,将其分组展开实验。其中,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共35例,包含男性26例,年龄超过35岁,小于74岁,输液时间在12d-29d之间,对应患者的年龄、输液时间平均值为(54.21±5.24)岁、(21.68±2.47)d;应用输液观察、强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共35例,患者年龄、输液时间对应平均值为(55.24±3.24)岁、(20.64±2.74)d。本次研究在所有患者知情下展开,从患者年龄、性别、输液时间等一般资料的整理上来看,差异性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模式用于对照组。具体内容为:护理人员按照以往的护理流程,在患者静脉输液期间,现场巡视,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皮肤状况,倾听患者的主诉,帮助患者在肢体行为上遇到的困难等。
将输液观察与护理干预强化措施用于观察组。首先,注重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因患者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长期静脉输液治疗,难免让患者感到烦躁,故表现出焦虑、不耐烦等负面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在话语中了解患者焦躁的原因,耐心去安抚患者的情绪。另外,可适当的向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强化患者对静脉输液治疗方面的认知,改善其负面情绪。其次,在患者穿刺前,对患者的血管进行合理选择。一般情况下,硬化、骨关节附件的血管不可取。护士需按照由远至近,选择弹性良好的血管进行穿刺。需要注意的是,一条血管的同一位置,应保持将穿刺的次数控制在3次以下。最后,加强输液期间的巡视与观察。尤其是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状况,查看有无肿胀、硬结等症状出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缓解患者的不良症状。另外,在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护士需做好患者局部皮肤的消毒工作,进针时要迅速、准确,在输液开关打开后,需要对其进行固定,全程使用规范性操作[1]。
1.3观察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期间静脉损伤事件的发生情况,计算出各组患者人数占比值。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计量单位用x±s表示。T检验,计数单位用%表示,x2检验,当组间差异满足P<0.05的要求,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静脉损伤发生率较另一组明显降低,组间数值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病患治疗中,静脉输液这种给药方式的应用较为普遍,在紧急用药或者营养支持治疗环节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今,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基于静脉给药在临床病患治疗中存在的优势,其给药途径、所使用的工具在不断的优化和创新,进一步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应用有效性。现阶段使用的留置针、复合膜袋、全封闭的输液设施逐渐将最初的大头针、广口瓶、全开放输液进行替代。目前,头皮针输液在临床普及较快。就临床长期使用静脉输液治疗的病患群体上来看,内科慢性病患者占据主要部分。虽然,现代医学中我国静脉输液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但由于此类患者的穿刺次数较多,易出现静脉损伤的情况,若相关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或者是静脉保护意识不高,患者的静脉损伤程度加剧,损伤程度可能会永久性存在,这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将带来较大的不利。基于此,医院必须加强对长期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力度,注重静脉损伤的护理防范,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确保患者的输液安全[2]。
在本次研究当中,在输液观察与护理干预的强化实施过程中,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穿刺血管的选择以及输液中巡视等各项护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在帮助患者调整自身负面情绪的同时,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便于穿刺工作中顺利实施。另外,对穿刺血管的选择予以明确的标准,并通过巡视和观察,来了解输液治疗中患者的症状以及输液工具的使用情况是否良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输液安全。此外,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静脉损伤发生情况的比较上来看,前组患者人数占比值较另一组明显降低,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由此可见,在内科慢性病长期输液治疗患者护理中,强化输液观察和护理干预,可提高输液护理质量,同时降低输液中患者静脉损伤的风险,为患者的输液治疗安全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邢红,姚晖,方芳.静脉输液团队在全院长期输液管理中的角色[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02):157-159.
[2]王萍,邓春香,罗新英.刍议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小儿输液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0,39(17):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