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骏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撷英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0期   作者:唐友斌 杨 骏
[导读] 杨骏教授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和特色的指导思想主要为“
        唐友斌   杨 骏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  合肥 239200


        [摘  要] 杨骏教授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和特色的指导思想主要为“依经”、“辨证”、“重穴”。杨骏教授善于运用中医、西医相结合,针药并重以针灸为主的治疗方法,以“依经”、“辨证“、重穴”为理论指导治疗周围性面瘫,手法上以滞针提拉、长针透经穴、健侧平衡对侧为诊疗特色。取穴以阳明经为主,注重针灸辨证论治,分期治疗,重点取穴阳白、攒竹、太阳、四白、颧髎、迎香、地仓、颊车、牵正、翳风等,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名医经验;杨骏
        杨骏教授是安徽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省学术带头人,国家名老中医,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杨骏教授投身于针灸中医医学的教学传承、临床诊治、科学研究40余年,现对针灸治疗疾病形成了个人独到的思想和临床指导模式,在业内闻名遐迩。且曾经多次被邀请至澳洲、欧洲等接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中医针灸的讲授和临证教导,对针灸医学临床的进展及中国医学针灸闻名世界并为世界所认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口癖”、“口眼斜”,是一种以一侧面部麻痹,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向一侧症状为主病证,多有感冒、受凉史,起病多因机体正气不足,风寒热邪乘虚而入,导致面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弛缓不收而发病[1]。在西医学中类似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其病变为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2],引起面神经缺血水肿和脱髓鞘而出现一系列面部瘫痪症状。杨教授基于经典,勤于临床,研精致思,诊治、钻研面瘫多年,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临床实践且对此病有独特之见。现将杨师对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1理论指导
        1.1依经辨证
        中医针灸,以经络为基础,杨师认为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病基本原则,针灸临床取得疗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辨证是否正确。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医学也在不断前进,杨师提出在掌握病证发生发展变化的核心,熟练运用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处方的前提下,医学从事者应该在诸多针刺治疗处方中,构建出能够体现临床上针灸治疗特征的、与时代科技相结合的、与众不同的、可标准化应用的针灸特色诊疗法,把古代总体中的中医学辨证理论应用到针灸医学的辨证中去,进行多方面、多方法研究,以形成临床上针灸医学特色的经络辨证理论,创建针灸医学独特的辨证理论体系[3]。在面瘫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杨师主张针灸诊疗当以经络辨证为主。《灵枢·刺节真邪》:“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经络在人体中具有助气血运行、沟通联系内外的作用[4],中医学中,面瘫的发生主要是外邪入侵致使面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出现面部肌肉失约,口眼歪斜等症。杨师认为,通过中医四诊即望、闻、问、切诊,可推知经络辨证含义有二,一为辨别疾病在何经。二为辨别在经还是在络[5]。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行于头面,《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上夹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因手足阳明经在面颊部走行为主,面颊运动多依赖于此,且当属足阳明经在面颊部走行范围最广,故治疗时取穴最多。《灵枢·经脉第十》“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提示面瘫病在经在络,可查其血络,如若入络,当以刺络脉泻其邪出其血,使面部经络通,气血行,疾病愈。杨师强调,现代医学体系中所要求的辨病治疗的观点与古人辨证论治观念相比,有着更为细致的要求,如对疾病的生理、病理、发展、转归,对病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都要学习掌握,既要全面认识“病”也要全面懂得“人”。依经辨证是古代与现代的接轨,也是针灸医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1.2重穴治疗
        《灵枢·经筋》云:“足阳明之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医学纲目》:“内经治口眼喎斜,多属足阳明经筋病。”[6]《诸病源候论》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筋,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7]可知口眼斜病证乃因风、寒、热邪侵犯阳明、太阳之经,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受阻,经脉失养,肌筋弛缓不收而发病。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交会于头部,杨师精读经典,就《素问·血气形志》:“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指出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可调理气血运行。故面瘫病的治疗,以手足阳明经为主,以手足阳明经取穴最多,杨师临床经验丰富,针灸选穴时注重经络辨证,如眉毛不能抬举取攒竹、阳白、睛明,眼睑闭合不全取瞳子髎、丝竹空、翳风、口角歪斜,鼓腮漏气取颊车、地仓、颧髎,另配伍特效穴牵正及远端的合谷与百会,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可知局部面颊部选穴能够调解面部经筋,运行气血,祛风通络;远端百会可醒脑安神、通达阴阳脉络,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且因“面口合谷收”而取之,此处恰体现出杨师在临床治病过程中取穴的多样性及选穴的重要性。并且杨师[8]研究指出针刺合谷能引起脑默认网络、面部感觉和运动网络的变化。此针灸取穴法既遵循“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近治作用,又配合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远治作用,疗效显著。


        2诊疗特色
        2.1滞针提拉刺法
        多数面瘫患者经及时治疗,2个月内即可康复,但部分患者由于病情复杂,面神经损伤严重,早、中期失治、误治等,虽经一定时间的治疗,仍遗留较重症状,如面肌痉挛、萎缩、眼睑下垂、倒错、鳄鱼泪、联动等,即为“难治性面瘫”[9]、“顽固性面瘫”,或称为面瘫后遗症期,其病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多由于失治迁延日久、经脉失养、经筋弛缓不收或是面部筋脉长期得不到营养支持而发此病[10]。此时,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刺激量小,达不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对面瘫后遗症状,杨师积累了多年的临床经验,形成了其独特的诊治方法,创面部精准治疗法则,局部取穴,行滞针提拉手法,多用补法,以调理面部局部经筋肌肉为主。即用平刺法进针,将针刺至穴位及肌肉内一定深度后,捻转针柄,形成滞针,再向上提拉数次。如面瘫患者久治不愈常遗留口眼斜症状,杨师则运用滞针提拉法,即取太阳浅透刺丝竹空、四白,地仓浅透刺四白、颧髎、颊车,形成滞针后,再于地仓、太阳行提插行针法,并向上提起针柄,以针体上提带动眼周口周肌肉的被动运动,如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提口角肌,亦可提升阳气,提高神经兴奋性,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减少眼角膜感染的几率,缓解迎风流泪及改善患者嘴角下垂现象[11-12]。另若抬眉无力、额纹消失可选用阳白;眼裂变大、眼睑闭合不全可选用四白;鼓腮及面部表情完成不能可选用颧髎。杨师强调出针时,要朝滞针时捻转方向反向轻捻数次,至针下松解感,方可出针,切忌强力拉拽,以防断针或剧烈疼痛。
        2.2长针透经穴法
        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关于透刺针法的记载,其中的“合谷刺”与之类似:“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即指沿皮浅透法[13],如颧髎透太阳为斜向浅透刺,内关透外关为直向深透刺。《玉龙歌》中载有“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指出可用地仓透颊车治疗口眼斜。因顽固性面瘫主要为阳明经筋功能失调,病在肌肉,杨师主张浅刺以疏通络脉,振奋卫气,驱除在表之邪[14],运用长针透刺法,采用浅透法,用平刺法进针,紧贴皮表,由一穴向另一穴透刺,杨师指出此法可减少用穴,增强刺激量,扩大针刺范围,激发多经气血运行,充养面部筋脉,促进面部功能恢复[11]。如眉毛抬举无力、额纹消失时,可选用阳白浅透鱼腰穴;眼睑闭合不全可选用四白浅透承泣穴;露睛流泪者选用上迎香穴,向目内眦浅透刺。上述诸穴,进针后施以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以得气感扩散至面颊部为佳。临床实施长针透刺治法时要注意进针的角度、深度和方向,把握针刺刺激量,以防伤到面部丰富的毛细血管或引起剧烈疼痛。
        2.3健侧平衡对侧
        针灸治病以经络为根本,杨师强调临床论治重在突出经络理论的重要性,强调经络的循行起止、脏腑属络、气血流注等的整体性和联络性,选穴配穴强调局部、远端、辨证、对症选穴;并强调要掌握腧穴的功用主治熟练运用针灸补泻手法等[15]。根据经络辨证理论可知面瘫病变部位主要为阳明经,面瘫后遗症之“倒错”现象多由于病程迁延日久,阳明经在面部的走行受碍、气血痹阻,致使患侧面肌跳动痉挛,自觉发紧,口角歪向患侧。由于经络在人体是对称分布的,故发生倒错现象时,可对称选取健侧穴位进行平衡患侧治疗,即此时除却患侧的正常针刺治疗外,可在健侧适当选取穴位,进行浅刺,刺激量小,以局部有轻微针感为度。杨师取水沟、承浆由针向患侧改为针向正中,并于健侧取穴,如健侧地仓[5],两方平衡,可见一定疗效。
        3小结
        周围性面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可治愈,部分患者病程较长,可有面瘫遗留症状,杨骏教授在“依经”、“辨证”、“重穴”理论相结合的指导下,运用滞针提拉法、长针透刺法、健侧平衡对侧等针灸特色疗法,兼以“调神”贯穿始终,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我们在临床临证时,应详问病史,细细观察,勤于思考,以经典为基础,谨记诊病依经,辨证分经络,治疗重穴,针对疾病病程进展,做到选穴处方合理,针刺手法得当,以求针到病除,疾病向愈。
        
        参考文献:
[1]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45-47.
[2]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9-391.
[3]杨骏,牛淑平.创建特色辨证体系,提高针灸诊疗能力[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5):12-15.
[4]彭志杰.面、口部经络循行排列规律性研究及周围性面巧经络诊察的特点[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16.
[5]高婷,杨骏,袁爱红.杨骏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特色[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4):293-296.
[6]楼英.医学纲目[M].赵燕宜,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
[7]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宋白杨,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
[8]赵斌,李落意,杨骏,等.针刺合谷穴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2):97-100.
[9]马斌,宋书婷,杨骏.针灸治疗难治性面瘫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173-175.
[10]张淼,孙兴华,祝鹏宇.滞针提拉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0):164-165.
[11]王陶,李在渊,杨骏.杨骏教授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撷要[J].中国针灸,2017,37(6):649-651.
[12]张淼,武丹,逄静,等.滞针提拉法结合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11):24-27.
[13]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78.
[14]杨骏.同一穴位进针深浅与八纲辨证关系初探[J].上海针灸杂志,1988,27(3):39-41.
[15]赵永华,陈亚锋.杨骏教授针灸学术思想撷萃[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1):33-35.

课题:“杨骏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8187151181)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