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唱唱
太和医院 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无痛分娩对产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月~2020年9月在本院分娩的9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本组患者分为无痛分娩组与常规分娩组,无痛分娩组行无痛分娩,包括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与病人自控镇痛法,常规分娩组行常规分娩方式,对比两组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产妇满意度。结果:无痛分娩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0.2%,低于常规分娩组的16.3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满意度评分上,无痛分娩组为93.27±10.45,高于常规分娩组的80.98±8.1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本研究结果来看,无痛分娩并不是引起产后尿潴留的高危因素,并且可以缓解产妇疼痛,提高其分娩与满意度,为胎儿顺利娩出奠定基础,这一分娩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无痛分娩;产后尿潴留;影响;探究
产后尿潴留属于产科常见并发症,即产后无法完全排空膀胱或者产后排尿障碍,产后尿潴留包括显性产后尿潴留、隐性产后尿潴留,前者即产后6h或者尿管拔除后6h依然无法自行排尿,后者即排尿后膀胱内残余尿量依然超过150ml[1]。目前,针对产后尿潴留,还缺乏统一正确标准,各个国家的纳入、排除标准各有差异,产后尿潴留会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影响宫腔内的积血排除,减小子宫收缩力,严重时可能诱发产后大出血,膀胱的过度膨胀,也会造成膀胱功能障碍与膀胱逼尿肌损伤,甚至诱发肾功能损伤、膀胱破裂,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若产后尿潴留能够被及早发现,予以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是隐性尿潴留临床体征不明显,经常会被忽视,影响产妇康复,增加产后出血发生率,因此,明确产后尿潴留的高危因素十分重要。为了探讨无痛分娩对产后尿潴留的影响,现对本院收治的相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1月~2020年9月在本院分娩的9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单胎、单产。纳入标准:①自愿入组;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③产妇与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②有其他严重疾病;③麻醉禁忌症;④感知障碍;⑤精神障碍。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无痛分娩组与常规分娩组,无痛分娩组中49例,年龄为21~36岁,平均年龄(28.43±4.03)岁,身高155~168cm,平均身高(160.98±3.23)cm,孕周为37~41周,平均孕周(39.26±1.09)周,初产妇29例,经产妇20例,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31±0.34)kg。常规分娩组49例,年龄为23~35岁,平均年龄(27.45±3.19)岁,身高156~170cm,平均身高(158.40±2.18)cm,孕周为38~41周,平均孕周(39.10±1.23)周,初产妇30例,经产妇19例,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56±0.71)kg。无痛分娩组与常规分娩组在年龄、身高、孕周、新生儿体重等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
1.2分娩方式
无痛分娩组行无痛分娩,包括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与病人自控镇痛法,将子宫扩张到3cm后,由助产士送产妇入病房,进行全程胎心监护,开放静脉,密切关注产妇各项生命指标变化,调整好体位。麻醉师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于蛛网膜下腔注入3mg 0.2%的罗哌卡因,注射完30min后,注入2μg/ml芬太尼、0.1%罗哌卡因混合液,将镇痛泵与硬膜外导管连接,由产妇进行自行给药,麻醉穿刺完毕后,将产妇调整为半卧位,密切进行胎心监护,观察胎心情况,记录好镇痛起效时间,鼓励产妇积极应对,科学进食、进水,引导产妇放松心态。宫口全开后,送产妇至产房,调整为膀胱截石位,铺设消毒巾,鼓励产妇用力,对阴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分娩完毕后,根据产妇疼痛程度注射利多卡因,缓解缝线疼痛。硬膜外管拔除后,督促产妇及早排尿,使用温开水为产妇冲洗尿道口、外阴,在下腹设置热水袋,刺激产妇排尿,若在6h未排尿,则确诊出现产后尿潴留。
常规分娩组行常规分娩方式,产妇进入待产室后,进行胎心监护,引导产妇合理进水、进食、放松心态,在子宫口全开后,进产房,调整至膀胱截石位,铺设消毒巾,对产妇阴部神经进行麻醉,予以会阴侧切。分娩完毕后,进行常规缝合,进入第四产程之后,引导产妇及早排尿,使用温开水为产妇冲洗尿道口、外阴,在下腹设置热水袋,刺激产妇排尿,若在6h未排尿,则确诊出现产后尿潴留。
1.3对比指标
对比两组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产妇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专业化的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SPSS21.0),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无痛分娩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0.2%,低于常规分娩组的16.3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满意度评分上,无痛分娩组为93.27±10.45,高于常规分娩组的80.98±8.1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与满意度评分详见表1:
3 讨论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尽管一般预后较好,但是会影响产妇康复,若未进行及时诊治,膀胱会过度充盈,引发膀胱功能障碍,对膀胱平滑肌造成损伤,影响膀胱的远期功能,尽管关于产后尿潴留引发的膀胱破裂、肾衰竭报道并不多,但也不容忽视[2]。在临床中,要高度关注产后尿潴留病因与高危因素,采用科学的措施,做到早诊断、早干预[3]。
产后尿潴留的高危因素一般包括:首先,年龄:高龄是产后尿潴留的一项危险因素,随着产妇年龄增长,脏器功能逐步减退,阴道分娩会对神经、盆底肌肉以及周围组织造成损伤,因此,高龄产妇更易发生产后尿潴留[4];其次,分娩镇痛:为了降低分娩疼痛感,提高产妇分娩质量,分娩镇痛也在临床中得到了推广,镇痛药物会影响脑桥、脊髓信号传递,影响正常的排尿反射,麻醉药物也会减弱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力和敏感性,增加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再次,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较长也是引发产后尿潴留的高危因素,由于第二产程宫口全开,胎儿会压迫产妇盆腔神经丛与膀胱,增加膀胱压力,影响膀胱的敏感性[5];最后,产钳助产:在阴道分娩中,产钳助产是一个重要手段,其适应症包括第二产程延长、由于母体因素需要缩短第二产程、胎儿宫内窘迫,产钳助产会压迫盆底局部组织,引发尿路水肿、周围组织水肿,也会影响正常的排尿反射,导致膀胱敏感性下降,引发尿潴留。
在分娩全程,产妇需要承受极大的痛楚,让产妇产生了较强的不安、恐惧心理,尽管是正常的分娩现象,但却不利于分娩进程的顺利开展[6]。在这一背景下,无痛分娩得到普及,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镇痛与病人自控镇痛法,能够阻断疼痛感觉,减少产妇耗氧量,降低心输出量与血压,减轻应激反应,改善子宫收缩情况,也不会影响产妇的用力和其他运动,有助于阴道分娩与胎儿健康,也有效帮助产妇克服了恐惧、紧张、焦虑的心理,让产妇能以积极态度应对分娩,在国外发达国家,无痛分娩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是,无痛分娩中用的麻醉药物可能会引发膀胱内括约肌疼痛,引起产后尿潴留,影响产妇的恢复[7-8]。
为了分析无痛分娩对是否是引起产后尿潴留的高危因素,本研究针对行无痛分娩、常规分娩的产妇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无痛分娩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0.2%,低于常规分娩组的16.3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满意度评分上,无痛分娩组为93.27±10.45,高于常规分娩组的80.98±8.1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无痛分娩过程中,应当对产妇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提前告知其无痛分娩的优势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通过热水外敷、腹压等方式促使产妇及早排尿,该种措施可以缩短尿管留置时间,降低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
因此,综合本研究结果来看,无痛分娩并不是引起产后尿潴留的高危因素,并且可以缓解产妇疼痛,提高其分娩与满意度,为胎儿顺利娩出奠定基础,这一分娩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丽青.无痛分娩护理干预在产妇中的应用及对产程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5).232-233.
[2]吴学鸿.临床护理干预对无痛分娩产妇分娩结局及产后尿潴留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4).3-4.
[3]邓学会.早期盆底肌锻炼在降低无痛分娩产后尿潴留中的作用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46).94,98.
[4]Mulder FE, Oude Rengerink K, van der Post JA, Hakvoort RA, Roovers JP.Delivery-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covert postpartum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vaginal delivery. Int Urogynecol J. 2016 Jan;27(1):55-60.
[5]王燕.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7,(2).144-147.
[6]贾英.临床护理干预对无痛分娩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61).11986.
[7]李慧,赵静,时代.护理干预对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6).99,98.
[8]Lewis JM, Yalla SV, Stanitski KE, Sullivan MP. Spectrum of urodynamic abnormalities and renal function changes in adult men with non-neurogenic urinary retention. Neurourol Urodyn. 2012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