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伟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民医院康复科, 山西 临汾 041000
【摘要】:目的:探讨火针联合针刺对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 方法:用“抓阄法”将我院58例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针刺疗法,观察组给予针刺+火针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病情变化积分和临床治疗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病情变化积分比对照组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 结论:对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应用火针联合针刺治疗可改善其临床病症,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火针;针刺;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
前言:胃食管反流病(GERD)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指胃酸、胆汁等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食管粘膜损伤及食管外一系列症状的疾病[1]。在中医看来,GERD可归入“吞酸”、“胃脘痛”等范畴,肝胃郁热型属于该病本症,患者由于长时间情志不畅、肝胃滋生郁热,由此导致胃气不通、脾胃损伤,因此,治疗GERD的关键在于疏肝理气、去热解郁[2]。有研究发现,对GERD患者应用火针联合针刺疗法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病症,但实际应用效果尚仍需进一步探讨,基于此,本文择取了58例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已陈述如下。
1 基础资料及治疗方法
1.1基础资料
从我院收治的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中选择58例(2018年3月~2020年8月)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按照“抓阄法”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36-58(47.12±3.33)岁;病程1-5(3.22±1.38)年。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35-59(47.03±3.24)岁;病程1-6(3.32±1.42)年。组间资料对比,P>0.05。纳入原则:①所选患者均符合《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内对肝胃郁热型GERD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内镜等检查确诊;②所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剔除原则:①合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心脑肾等器官严重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的患者;②合并存在认知、视听、意识等方面障碍的患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④属于易过敏体质的患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⑥难以很好依从治疗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针刺疗法:分3组进行针刺,第一组取患者肝俞穴、胆俞穴,第二组取患者天枢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等,第三组取患者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太冲穴、内关穴等,选用0.25毫米×40毫米的一次性钢针进行针刺治疗,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1个月。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火针疗法:取患者胁肋部位的肝胆经要穴(包括期门穴、章门穴、日月穴、京门穴等)进行针刺,选用0.5毫米×40毫米的一次性火针进行点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1个月。
1.3 评定指标
1.3.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病情变化积分对比
中医症状包括口干口苦、反酸烧心、胸痛、大便不爽、胃脘痛等,采用0-3分的计分法,分数越高提示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病情变化通过RDQ评分系统进行积分,内容包括口中酸苦味、胃中不适感、胸骨后灼烧感、非心源性胸痛4方面,每方面分为发作频率(0-5分)和症状程度(0-5分)进行评估,满分4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病情越严重。
1.3.2 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可分为无效、有效、显效与临床控制4种级别,其中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任何变化,甚至有所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低于30%;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在30%-69%;显效指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为70%-95%;临床控制指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高于95%。
1.4 统计学
此次研究所用数据可分为计量和计数两种,其中前者包括中医证候积分和病情变化积分,(x±s)作为其表现形式并经过t检验;后者包括临床治疗有效率,(%)属于其表现形式并通过卡方检验。所有数据经由SPSS20.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处理,若对比结果显示P低于0.05,则提示比较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病情变化积分对比
表1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病情变化积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病情变化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GERD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食管症状和食管外症状两种,前者多为胸骨后疼痛、胃灼热、反酸等,后者多为咽部不适、咽部异物感、声嘶、咳嗽、哮喘等,若治疗不及时,随病情反复发生可引发吸入性肺炎,严重者会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3-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病情变化积分更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提示火针联合针刺治疗效果更为突出,分析原因:火针疗法主要通过对人体腧穴给予灼烙感来引出邪气、发散郁结、疏通经络;针刺的几组穴位可分别起到疏肝解郁、燥湿化痰、调和脾胃之效,两种疗法联合使用可共同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使之加快恢复健康[5-6]。
总而言之,对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使用针刺联合火针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其临床有效率,促进机体恢复健康,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张万龙,曹国强,等.火针胁肋部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3):109-111.
[2]周璇,王祚邦.针刺夹脊穴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5):677-680.
[3]黄欢,陈玲,廖永丽,等.疏肝和胃方配合针刺治疗肝胃郁热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4):30-31.
[4]唐茶娣.大柴胡汤合左金丸联合针刺治疗肝胃郁热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36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9,582(9):646-647.
[5]朱金莉,黄淼,陈新华,等.夹脊通督针刺疗法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7):741-744.
[6]火针联合针刺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7,36(5):38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