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种激励理论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0期   作者:王紫琪
[导读] 激励理论隶属管理心理学的范畴,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
        王紫琪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 广州   510515

        摘要 激励理论隶属管理心理学的范畴,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其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综合激励理论四个理论。
        关键词 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综合激励理论

        一、引言
        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意愿程度,顾名思义,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为了知道如何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不同需要理论的基础上,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外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结合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4大类。这些激励理论强调工作效率和劳动效率与职工的工作态度有直接关系,而工作态度则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激励因素。
        在激励理论的不断发展下,管理者实施的策略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所以要想做到科学管理并明白其中的内涵,了解这些激励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二、激励理论分类
        2.1内容型激励理论
        定义: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研究重点:激发动机的诱因也就是人的需要。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等。
        1 需求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最初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之后马洛斯有将其发展到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七个层次。
        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主要观点: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马洛斯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等需求;
        安全需求:寻求依赖与保护,避免危险与灾难,维持自我生存的需求;
        社交需求:友谊、爱情、及其隶属关系的需求;
        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如独立、自由等和社会尊重如名誉、地位等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做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需求。
                                               
        
图1 需求层次金字塔
        
        2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又称保健因素理论。
        激励因素:在生活中,使人们感到满意的事情,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这些都属于都是属于事情本身或事情内容方面的。激励因素是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
        保健因素:使人们感到不满意的事情,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这些事情都是属于事情环境或事情关系方面的。保健因素的满足对人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双因素理论强调: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的积极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如果缺乏激励因素,并不会引起很大的不满。而保健因素的缺乏,将引起很大的不满,然而具备了保健因素时并不一定会激发强烈的动机。赫茨伯格还明确指出;在缺乏保健因素的情况下,激励因素的作用也不大。

图2双因素理论与需求层次论相似关系图
        
        值得在注意的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
        3 成就需要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也称激励需要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更侧重于对高层次管理中被管理者的研究。
        该理论提出有成就需要的人,敢于冒险,对胜任和成功有强力要求的同时担心失败,但他们热衷于接受挑战能以现实的态度对付冒险,绝不以迷信和侥幸心理对付未来,而是对问题善于分析和估计。其次,具有归属和社交需要的人,通常从友爱、情谊、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得到欢乐和满足,并总是设法避免因被某个组织或社会团体拒之门外而带来的痛苦。
        4 E.R.G理论
        奥德弗在对工人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成了三种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是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工资、津贴、工作条件等;相互关系相当于社交与他人尊重的需要;成长发展相当于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
        该理论主要有三种观点,可总结成三条规律:
        (1)愿望加强律,即各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为人们渴望追求;
        (2)满足前进律:较低层需要越是获得满足,对高层需要的渴望追求越大;
        (3)受挫回归律:较高层需要越是不能满足或缺乏,则对较低层需要的追求也越多。

        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定义: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激励理论。
        研究重点: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和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等。
        1 期望理论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罗姆提出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为可以有把握地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对他有足够的价值。
        因为人们对于从事相同活动时得到的满足以及自己能否胜任这项工作的评价不同,故而人们对同一需求或同一需求活动会有不同的反应。
        影响人们从事某项工作积极程度的因素:感受需求和所处环境,面对相同事物,不同需求与环境会带来不同效价,如不同学生对待考试的需求不同,想要获取很好成绩的同学,高绩点带来的效价会很高,相反,有些同学对于这件事情效价就会较低甚至出现负值。期望值,及期望概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判断一定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概率。
        期望理论的启示作用:
        (1)正确认识目标价值;
        (2)重视目标难度设计;
        (3)注意目标价值与期望概率两个激励因素的配合使用。
        2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认为,所有人都有追求公平的倾向,而是否公平则是被激励者从自己得到的报酬与自己所做的贡献进行比较中得出的。此外公平理论还认为,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不进取决于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还取决于报酬的相对值。

图3 报酬中公平理论的体现
        2.3 行为改造型理论
        定义: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2]。
        研究重点:以行为结果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让对行为进行后续激励。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和归因理论
        1 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从基本形式来讲强化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重复发生。
        根据性质与目的,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通常为通过奖励来强化所需行为;负强化则通常是通过警告以削弱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防止危害发生以及行为者受到惩罚。
        2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侧重于研究个人用以解释其行为原因的认知过程。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 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此外他还指出,人们在归因的时候常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当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2.4 综合激励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波特和劳勒提出一个“综合激励模型”,吸收了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的成果。该理论将行为主义的外在激励和认知派的内在激励综合起来,为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指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在这个模式中含有努力、绩效、个体品质和能力、个体知觉、内部激励、外部激励和满足等变量。
        在这个模式中,波特与劳勒把激励过程看成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波特和劳勒强调先有绩效才能获得满足,绩效是奖励的前提,人们对绩效与奖励的满足程度反过来又影响以后的激励价值。

图4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
        三 激励理论应用
        应用不同的激励理论,我们可以提出很多切实的激励各行各业人员的方法,也有很多人做了这方面的研究。比如在这篇应用双因素理论研讨激励医护人员工作的文献中,就提出了完善薪酬激励体系、建立人才培养激励体制和完善选人用人激励体制三方面的实践方法[2]。在这篇探究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的文献中,提出了有效性和公平性相结合、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并重、针对性和多样性结合以及适时性和适度性相结合的原则[3]。
        总而言之,激励理论可以应用在方方面面,可以说,只要有需要管理的地方,就有激励理论的用武之地,无论选择哪一种理论,我们都可以在实践考察中发现它新的价值与内涵。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的不足之处,我们定要结合实际,扬长避短,才能更好的应用。
        
        四 参考文献
[1].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018.8重印)
[2].刘婷婷, 基于双因素理论医务人员激励的研究. 现代医院管理, 2019(03): 第55-56+60页.
[3].刘静, 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探究.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06): 第91-92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