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优优
扬州公诚检测有限公司 江苏省扬州市225000
摘要:在基础施工过程中,桩基应用较为广泛,该工程为隐蔽工程,具有质量控制难度大、施工难度大等特征。为了使成桩质量进一步提高,施工单位需要采取多种检测方法对基桩质量进行判断,本文以工程实例为基础,对不同检测方式的应用进行实验,旨在为今后桩基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桩评定;检测方法;应用
引言
由于检测人员经验、现场气候、地质条件以及施工工艺等多方面因素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桩基成桩质量具有不确定性,为了对桩基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缺陷桩,使桩基成桩质量得到保障,施工单位应对其进行检测。
1桩基的几种检测方法
1.1钻芯法
在使用钻芯法对桩基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先用钻孔机抽取芯样,再对其沉渣厚度、桩基质量以及桩长等因素进行判断,为了对桩身混凝土强度进行进一步的判断,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抗压试验。虽然钻芯法比较直观,但是其具有成本高、费时费力等缺点,通常不在大面积桩基检测中使用。
1.2低应变反射波法
该种检测方法以一维波动理论为基础,将一个瞬时激振施加在桩基顶部,并对桩顶的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进行测量,对桩的完整性进行判断。该检测法具有成本低、设备便携、模型清晰等特点,在当前桩基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
1.3超声波透射法
超声波透析法主要是将声测管埋设于桩基中,并在不同声测管中放置接收换能器和发射换能器,通过声波仪对参数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达到判断桩基质量的目的。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廉、操作便捷、使用简便、检测方位大、定位准确且数据可靠性高等优点,因此,除低应变检测法外,该种无损检测法应用也比较广泛。
除上述几种检测法外,还有开挖验证、高应变反射波法以及荷载试验法等。
2相关工程实例的分析
2.1工程实例一
某高速公路特大桥使用冲击钻成孔灌注成桩技术对35#-0桩进行施工,该桩总长为53.8米,直径为1.4米,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30,以三角形布置法为基础对三根声测管进行布置。龄期28d后,使用非金属超声检测仪(武汉岩海公司生产)同时对三个测面进行检测,从桩底到桩顶每间隔200mm设置一个测点,得到如图1所示的结果。
根据图1可知,该桩在AB剖面桩顶以下35.8~37.8米的标高范围内波幅以及波速比临界值小,而BC剖面该标高范围内的波幅和波速更小,但是AC剖面该标高范围内的波幅和波速则没有出现异常现象。由此可知,该缺陷可能位于B声测管周围,主要缺陷类型可能为水泥浆和细集料漏浆,混凝土出现离析。使用钻芯法对该处病害进行进一步判断,
对图2进行分析可知,该桩身的混凝土比较完整,断口拼接处无明显病害,桩底没有出现沉渣现象,局部混凝土出现沟槽和蜂窝问题,桩身混凝土抗压强度符合C30混凝土的设计要求,代表值为44.9MPa。因为该桩的直径为1.4米,因此应钻取2个孔对其进行检测,对2#芯样进行观察可知,该处没有出现明显缺陷,与超声波检测情况一致,因此该桩为Ⅱ类桩。
2.2工程实例二
某高速公路大桥采用冲击钻孔灌注桩对桥台0#-2桩进行施工,该桩总长为24.724米,桩直径为1.6米,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30,三根声测管以三角形布置法为基础进行布置,浇筑龄期为28d时,使用非金属超声检测仪(武汉岩海公司生产)同步对三个测面进行水平检测,从桩底到桩顶每隔200mm设置一个测点进行检测。
根据实测结果可知,在该桩顶20.1米标高以下的范围内,三个测面的波幅和波速都比临界值大,而在桩顶20.1米标高以下的位置处,波形的畸变更加严重,由此可知,该桩基在20.1米标高以下的位置缺陷较为严重,使用低应变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低应变法检测波速为3900m/s,由检测结果可知,对桩头施加激振后,在20.1米标高位置处出现入射波和反射波同相的现象,随后波速下降较为明显,因此可知该处存在阻力或抗阻较小的现象,因此可知该桩的局部范围缺陷较为验证。为了对无损检测的准确性进行进一步的证实,再使用钻芯取样法对其进行检测,由于该桩直径为1.6米,因此应钻取2个孔。
对2个芯样进行观察可知,0#-2-1号芯样上的混凝土较为完整连续,断口拼接无明显缺陷;0#-2-2芯样从桩头到21米标高范围内存在空洞,与无损检测的结果一致,因此可将该桩判断为断桩。
结语
综上所述,在道桥的建设过程中,桩基是重要的受力构件,为了提高对桩基判断的准确性,施工单位应做到如下几点:
(1)当桩基存在问题时,技术人员应结合多种检测方法对其进行检测,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避免出现误判和漏判现象。
(2)在使用反射波法对桩基进行检测过程中,应以基桩施工情况和地质情况为依据,必要时候还应结合开挖验证和钻芯法等方式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为了提高声测比例,可以适当增加声测管的数量。
(3)使用声波投射法不会受到桩长的限制,能够实时反应庄内的波幅、声速和声时等数据,在对复杂地质地区的端承桩进行测试后,还应使用低应变检测法对其进行验证,防止因地质问题造成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全明周.桩基检测结果合理性应用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20,45(02):152-154+164.
[2]李晓林,汪洪.桩基检测结果的验证分析[J].安徽建筑,2016,23(06):175-176.
[3]温庆敬,袁继雄.桩基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验证检测的探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4,(10):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