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开放背景下泸州市区域功能角色再认识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黄缘罡 王钰 张敏
[导读] 泸州市是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是川滇黔结合地区中心城市,在内陆开放战略下,需要对泸州在区域中功能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认识。

        黄缘罡 王钰 张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  401120
        摘要:泸州市是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是川滇黔结合地区中心城市,在内陆开放战略下,需要对泸州在区域中功能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认识。通过分析泸州现状发展基础和呈现的特征,进而明确泸州市的区域功能。分析发现:泸州市产业发展在生态文明下并不适宜港口工业的大发展方向;现有口岸的产业配套功能高于对外贸易功能,开放性不足;在区域中航运地位不够突出,且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而,泸州的功能定位更适合作为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市的补充角色,同时重点向南发展,辐射乌蒙山区广大腹地,作为省际服务中心角色。

关键词:内陆开放;区域功能;泸州市

1 引言
        80年代初,我国在东部沿海率先确立了开放政策,使得东部沿海省市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与内陆各省份,尤其是与西部各省间的差异不断拉大[1]。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内陆地区振兴,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中部等战略部署。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
        国内有关内陆开放的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内陆开放模式[2-5],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探究与内陆地区发展途径[6-10],或是以某一省市实例分析其内陆开放建设[11-15]:例如学者王骏提出应立足于内陆客观实际和发展要求进行内陆开放模式创新,并从调整经济结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整合全球要素等方面进行分析[2];学者张婷等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开放新模式面临的诸多困境,并提出应该从内陆贸易方式、引资方式、政府职能、区域合作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从而保证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发展[6]。有关内陆开放的实例研究也较多,例如学者谭志雄、杨伯坚、夏璋煦、张美丽、林楠等分别对重庆[11]、河南[12]、安徽[13]、陕西[14]、湖北[15]等地区内陆开放现状进行评析,同时提出相关建议。
        从现阶段研究来看,有关内陆开放下区域关系的研究较少,同时涉及泸州市在区域间功能角色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探讨泸州市在省域内以及川滇黔结合部区域内的功能角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 城市区域经济基础分析
    泸州是四川最大的长江港口。泸州市是四川南部重要港口城市,地理条件优越。泸州港是四川省第一大港,长江上游第二大港,共有纳溪、中心、泸县、合江、古蔺5个港区,全港有生产性泊位174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34个,年综合通过能力约1000万吨。现有6个3000吨级直立框架式泊位,1个商品车滚装泊位,堆场面积近40万平方米,拥有集装箱100万标箱、散杂货300万吨、滚装商品车30万辆的年吞吐能力。全市现有水运企业37家,各类船舶4151艘(千吨级以上的货船61艘),占全省的37%,水上总运力近28万载重吨,占全省水上总运力一半。

                 图1:泸州在四川省区位分析                      图2:泸州在省际区位分析
    泸州是川、滇、黔结合地区第一大城市。泸州城市人口规模接近100万,高于川滇黔结合地区其他城市:川南地区除泸州市外城市人口规模最大的宜宾市仅有70万人;黔北区域只有遵义市90万相对接近,而毕节市和昭通市区均只有30-40万人左右。而川滇黔省际腹地巨大,共有超过2000万人口规模,发展潜力很大,泸州作为川滇黔结合部的中心地位逐步显现。
        泸州经济基础相对较好。2019年全市GDP达2081.26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6.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8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42.42亿元。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5.7%和40.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4.4、3.3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48105元,增长7.9%。

3 发展特征分析
3.1 产业发展:白酒发展一支独大,不利于产业风险的把控
        泸州市作为临江工业城市,制造业发展面临明显的瓶颈。发展瓶颈在于,白酒产业发展良好,但其他传统经济产业如能源、化工、机械等竞争力不足,创新乏力,部分化工产能过剩,发展动力衰弱。近年来,泸州市产业结构逐渐形成白酒产业一家独大,而其他产业均处于衰弱态势,这与港口工业发展意图有明显的差距,白酒产业大发展固然是好事情,有利于白酒产业链条的延伸,但是城市的产业发展还是要有几根支柱产业同时支撑才能更好的预防产业风险。
3.2 口岸建设:外贸功能依然不够强,内陆开放带动效果有待提升
        泸州市现有口岸开放作用还未得到充分体现。一是近年来,泸州港依靠粮食口岸,粮食中转规模持续做大,但进口粮食多用于自身酒业酿酒作为原材料,为白酒产业做配套服务,缺乏集散作用,没有完全打通运往全国的通道。二是泸州实际依赖中心城市成都和重庆发展,而非靠自己打造国际贸易窗口。泸州是成都平原的水路门户,2018年,水运集装箱吞吐量57万标箱,占全省70%,其中外贸集装箱占全省90%以上。其中80%货物来源于成都,本地货物仅占10%。三是虽然泸州有自贸区、口岸、水港、空港、保税区,但是城市规模较小,同时口岸服务不强,国际贸易能力不足。
表1:区域重点门户城市开放资源比较


3.3 交通发展:水运竞争处于劣势,多式联运效率相对较低
        泸州在水运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江上游港口规划严重过剩,港口吞吐量小,规模不足。在上版2020年长江上游港口货物吞吐量规划中,重庆港为2.7亿吨,泸州港、宜宾港各为4000万吨,乐山港为1000万吨,而三峡最大潜能双向仅为1.5亿吨。由于集散水运货运量过小,从泸州往成都等方向的铁路运输效率低下,铁路货物往往需要等待几天甚至一周时间才能达到经济规模,物流时间成本难以平衡。因此,在成渝协调发展的视角下,泸州打造水陆枢纽的效果还不明显。
        
4 区域地位再认识
4.1 水运枢纽与内陆开放的意义不够凸显
        首先,泸州港口方面,泸州港与重庆港规模上差距巨大,难以存在对等的竞争关系;其次,泸州作为工业城市,在中央提出的“长江大保护”思路下,难以摆脱生态束缚大力发展。所以,泸州站在开放门户角度,必须依赖周边中心城市,定位为中心城市的功能补充角色而发展。因此泸州要作为四川扶持的“小重庆”角色发展是难以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有更大的突破,其产业、航运、外贸服务方面不十分具备承担内陆开放窗口的条件。

图3:泸州与成渝中心城市现状产业对比情况


4.2 可考虑作为省际服务中心辐射乌蒙山区
        泸州是主要面向乌蒙山区人口腹地的服务中心、商贸中心,且临近重庆,因此不适合作为成渝大区域下的口岸城市;同时由于生态环境限制,不适合作为长江的工业城市去进一步扩大工业规模,而要立足于生态原则进行优化发展。
        因此泸州市的战略机遇在于新型城镇化及国家对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扶持。泸州定位应在于: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全国养老服务业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乌蒙山片区总人口达到2292万人,具有很强的人口红利。在2020年已经稳定实现扶贫对象温饱,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对于乌蒙山连片扶贫区,泸州的责任在于带动叙永、古蔺发展,辐射南部地区,成为成渝毕节贵阳经济走廊上重要增长极。
        泸州市的服务能力由专业中心向综合中心延伸,可为乌蒙山大片区供给缺位的功能。就公共服务设施辐射能力而言,泸州对北部地区内江、荣昌、江津,南部毕节有较强辐射能力;对西部宜宾和西南方向上昭通市的辐射能力相对较弱;而对遵义、自贡、永川的服务能力很弱。总体来看,泸州公共服务设施在南北向辐射能力强于东西向。

图4:泸州对周边城市的公共服务辐射能力对比分析
5 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泸州市发展特点的解读,发现泸州的发展具有先天优势条件以及政策支撑,但同时也伴随着发展劣势。优势主要有:泸州市是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是川滇黔结合地区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基础良好,同时国家、四川省对其发展十分重视,定位较高。而劣势主要体现在:泸州市产业发展在生态文明下并不适宜港口工业的大发展;现有口岸的产业配套功能高于对外贸易功能,开放性不足;区域中航运地位不突出,在竞争中不占优势。
        因而得出结论:泸州的功能定位应是作为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市的补充角色,同时重点向南发展,辐射乌蒙山区广大腹地,作为省际服务中心角色。



参考文献
[1] 李勇.沿海战略与内陆经济[J].中国计划管理,1988(8):21-22.
[2] 王骏.论内陆开放模式创新的指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 40 (2) :068-076.
[3] 吴肖林,蔡春林.创新内陆沿边外贸开放模式[J].中国发展, 2015 , 15 (6) :30-34.
[4] 程健,邢珺.内陆开放面临的矛盾与创新[J].开放导报, 2013 (6) :43-45.
[5] 赵盼欣.我国内陆开放进程回顾及发展机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6 (16) :156-157.
[6] 张婷,程健.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困局及其模式创新[J].国际经济合作, 2015 (1) :51-55.
[7] 李继樊.我国内陆开放型经济制度创新的探索——来自重庆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践[J].探索, 2013 (5) :96-100.
[8] 崔如波.构建内陆开放经济产业结构新格局——重庆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J].探索, 2008 (6) :99-103.
[9] 米文宝,侯景伟,苏昌贵.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2013年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与创新高层论坛会议纪要[J].经济地理, 2013 , 33 (8) :10-13.
[10] 张俊莉.“一带一路”背景下内陆开放型经济制度创新[J].人民论坛, 2015 (35) :68-70.
[11] 谭志雄.中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探索——以重庆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43-47.
[12] 杨伯坚.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 31 (4) :47.
[13] 夏璋煦,金泽虎.推动安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策略研究——基于与中部六省的比较与实证[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1): 80-87.
[14] 张美丽,张莹.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建立内陆开放高地的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 2016 (13).
[15] 林楠,王冬梅.湖北自贸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J].支点, 2016 (11) :36-39.
作者简介:
黄缘罡,注册城乡规划师,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规划二所
王钰,城乡规划师,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规划二所
张敏,城乡规划师,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业务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