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策略转型及实施路径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 张勋胜
[导读] 本文论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现有成绩并对实施措施进行了论述,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勋胜
        新乡市国土整治中心  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土地整治需要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性特点,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理念,实现巩固粮食生产安全、培育乡村发展新业态、夯实区域生态本底等功能,以提升土地综合整治的集成性和系统性。本文论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现有成绩并对实施措施进行了论述,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土地利用
        1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现有成绩
        1.1以“小组微生”为特色的成都模式。
        成都市结合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提出了以“聚居适度、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在具体实施中,成都市探索出了“小组微生”土地整治新模式。这种模式充分考虑了乡村居住空间、配套设施辐射半径、乡村景观及生态要素重组等因素,使土地整治成为多要素、多目标、多方位的美丽乡村建设载体。
        1.2以郊野公园建设为特色的上海模式。
        早在2014年,上海市就相继确定建设浦江、嘉北、青西、松南、长兴、廊下和广富林等7个试点郊野公园。这些郊野公园在规划时坚持了农地农用,同时兼顾生态、生产和生活,实现空间农业地的复合利用。在进行乡村景观风貌专项调查基础上,整合了乡村资源要素,形成了“聚焦生态功能、优化空间结构、尊重自然本底、兼顾游憩需求”的郊野公园规划理念。
        1.3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特色的浙江模式
        浙江省率先在2003年开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浙江省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确立了重点建设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控制搬迁小型村整治建设思路,充分挖掘乡村人文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迹,形成了中心城镇为连接和辐射的村域布局体系。
        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总体策略
        1)提升农用地利用效能,突出产业支撑优势。作为乡村空间重构的主要基础,资源禀赋和产业机制将通过以土地为载体的空间重构支撑乡村社会经济的重构。一是实现产业转型,使整治范围拓展到全产业链条。进一步优化农用地种植结构,激励农户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发挥特色产业对上下游周边产业链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乡村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
        2)优化居民点整体布局,构建宜居生活空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探索建立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储备制度,盘活农村建设用地,为美丽乡村建设畅通用地渠道;
        3)改善跨区域生态环境,促成生态要素重组。土地综合整治是人地关系的再调适,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需要从跨区域层面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综合权衡和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一方面,构建基础生态网络和绿色发展体系,构建合理的区域生态空间布局,增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3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3.1规划引领,注重顶层设计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全力维护农民权益、盘活集体土地资产价值,统筹全域资源的整合利用,科学拟定整治的目标和方案,确保整治项目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就要求在整治任务实施前,做好区域性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的衔接和编制工作。土地整治项目规划选址应以问题为导向,切实从耕地破碎化、土地利用效能低下、相关配套设施缺乏、乡村风貌退化等问题中寻找突破点,科学安排整治项目和时序。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全域土地整治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需要从整体上统筹协调,落实和保障好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


        3.2精准施策,提供制度保障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强化政策供给,有效激活农村沉睡的土地资产。
        一是探索构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从总体规划、立项、设计、实施、验收等政策体系出发,加强过程监督和资金管理,为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拓宽公众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渠道,创新土地整治收益分配机制。社会资金的引入不仅可以减轻土地整治项目的筹资压力,还能使群众真正成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者、监督者、获益者。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决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最终成效,因此,应明确土地整治收益分配方式;
        三是创新规划用地指标使用制度,进一步挖掘存量指标,实行宅基地退出奖励机制。对零散耕地、零星建设用地进行及时整治后纳入后备资源库,通过提升质量和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与周边耕地或建设用地连片使用。
        3.3资源整合,实现多元目标
        一是针对土地破碎化问题,做好通盘谋划,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以政策干预促进农用地规模经营。建立政府、企业、群众等多来源投资体系,实现统收统支,破除限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壁垒,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使土地流转真正成为农民长效增收的新动能;
        二是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做好村庄整治工作。村庄整治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关键,也是城乡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重点。通过撤并、保留、更新等手段,坚持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改造,消除脏乱差等现象,引导农村聚落形成和规模结构合理化,开辟乡村发展空间,对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同时,通过改造节点中心城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荣的新局面;
        三是按照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生态修复工作纳入全域土地整治范围,使生态型土地还原其自然属性,有序推进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治理工作。同时,着力打造清洁田园,发展乡村旅游,使生态修复工作成为践行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3.4精心设计,创新整治体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体系有别于传统土地整治模式,通过打破单一目标的局限,加强乡村生态治理和乡土文化培育,实现土地整治工程目标多元化、环境友好化和景观生态化。在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项目区地形、土壤等要素,避免干扰原生土壤理化性质而导致的土地退化及乡村景观风貌的破坏。土壤修复需要在土壤专业调查基础上进行,对土壤回填时机和客土的特性进行充分的研判,避免土壤养分二次流失导致的改良效果不佳问题;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应本着系统规划、连片治理原则,结合各地区水资源供水能力、作物需水特性等确定输水、排水方式,积极推进老田向标准化条田转变,切实提高用水效率,增强滞蓄能力,使整治区域保持畅通且连续生产生活空间,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在田间道路工程设计中,考虑方便乡村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境避让,并做好道路防护,避免对乡村景观产生影响;在生态防护设计中,农田林网应注重树种搭配和季相变化,以及林带方向、宽度、间距等方面设置。同时做好污染处理工程,对乡村垃圾、污水、废气等进行有效及时治理,提高农田景观异质性,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多尺度效应。
        4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涵,从功能实现、实施内容、作用机制等方面与传统土地整治进行比较,并总结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成都、上海和浙江的具体实践。基于此,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坚持突出产业支撑优势、构建宜居生活空间、优化生态网络体系的总体策略,并从规划引领、制度供给、资源整合、工程设计等方面予以保障实施,以期为构建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和实践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贺涌源.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18(4):37-38.
        [2]樊荣.探索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路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8(12):30-33.
        [3]乔陆印,刘彦随.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逻辑体系框架[J].人文地理,2016,31(49):67-73,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