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宏宇
身份证号:22032219750601**** 广西南宁市530000
摘 要:近几年以来,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并被逐渐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念强调控制能耗、降低污染,完全契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分析生态建筑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希望可以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理念;建筑设计
前 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逐渐加强,越来越关注周围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居住环境。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使用自然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生态建筑理念被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其逐渐发展成为主流建筑设计思想,获得了人们的推崇和认可。在生态建筑理念中,设计时要坚持生态理念,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将会给建设领域带来全新的景象。
1生态建筑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1人性关怀: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人是建筑的使用者,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基本原则,构建宜居的生态建筑。在建筑的人性化设计中,要重点关注“自然”和“人”的核心地位,有效融合、渗透两个要素,尽量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和居住的需求。所以,基于人性关怀的设计原则,要从多维度空间进行考虑,有效融合自然、人等设计元素,形成良好的设计效果。
1.2生态和谐:以和谐为载体,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通过建筑设计,可以有效整合复杂的结构要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和谐作为生态理念构建的主要保障。第一,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尊重自然环境,整合自然要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生态价值;第二,在建筑设计中,生态是主要元素,自然中的景观、采风和通风都是设计必须考虑的关键因子,提升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满足人们对美好建筑的向往。
1.3节能环保:以节能为核心,注重节能环保
生态理念的具体实践是节能环保,也为生态效能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建筑设计要加强对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的运用,设计的核心要素就是节能环保,保证功能设计和建筑结构的环保性。所以,基于生态理念,节能环保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具体应用,可以从不同应用维度出发,有效落实节能环保技术,构建生态建筑。
2 生态建筑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 合理规划建筑选址
建筑工程设计工作是一项大工程,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多,需要建筑设计人员充分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在开始设计前,有关设计人员应对实地踏查施工现场,对周围的居民点、生态环境等进行实地勘察,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原有的住宅建筑和绿化工程等,尽量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破坏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还要有效利用原有的生态因子。此外,在建筑设计中,要对对施工目标点的气候特点进行深入分析,选取最合适的规划建筑选址和施工场地,不打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调查的分析,然后在组织设计人员开展实体性的设计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设计方案的生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条件的向往。
2.2 强调空间组合设计
在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将生态建筑理念作为主要的设计思想,对相关设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建筑设计实践中,要选择合适的建筑施工地址,还要对建筑的空间组合进行设计,科学的规划处休息区、办公区和休闲区等,提升空间资源的使用率,还能满足人们对建筑舒适度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功能区,要突出其相应的功能特点,明确各个功能分区的设计思路。例如,在设计建筑主体结构时,要将休闲区的温度设计得相应高一些,且布置的景观也要更柔和,便于人们放松心情,获得更充足的动力。
在设计建筑内部回廊楼体时,要充分考虑其与周围分区的和谐性,便于人们的日常通行,避免对其他功能分区造成分割或阻滞,提升建筑内部空间组合的合理性,提升设计的整体水平。
2.3 注重结构体系的生态设计
在建筑结构的生态设计中,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实现环境与建筑之间的能量自然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之间的不断循环,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人们提供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大大的提升人们的居住舒适感,维持居住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一般而言,自然环境和建筑工程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所以建筑设计师们要依据周围的生态环境、地势起伏和植物分布等情形,将建筑结构体系的剖面设计工作落到实处。基于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和内外部物质交换规律,构建一套稳定的生态循环体系,确保自然环境与建筑间物质的有机融合。
2.4 做好“表皮”生态设计
所谓“表皮”,是指建筑主体结构的保护结构,往往可以有效改善建筑主体结构内在居住条件,优化居住空间的物理环境。所谓建筑“外皮”,指的是建筑工程的外墙结构。在建筑工程的组成要素中,任何元素的结构都会对生态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占据主要影响地位依旧是建筑外墙结构。在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师往往将外墙的美观性和新颖性作为主要出发点,过于强调外墙结构装饰工程设计。显然,这种设计思路与当下的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不符。所以,在新时代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要有效融合生态环境与建筑外墙结构。在具体设计实践中,设计师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提升外墙结构的支撑稳定性,有效控制建筑外墙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例如,外墙材料可能很美观,但是这些材料反射率非常高,会造成严重的光污染,对周围的居民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尽量少使用这一类型的建筑材料,杜绝污染现象的产生。
2.5 加强节能设计
针对空间布局设计,建筑场地的布设必须综合考虑周围环境、地理和气候等因子,加强节能设计。根据南北向的设计标准,通过计算软件模拟室内外通风和光照的情况,提升建筑的通风和采光效果。此外,还要重点设置建筑照明和暖通系统,控制系统的运行负荷,降低能耗水平,确保建筑室内居住环境的舒适;
针对保温设计,屋面的保温材料和新型外墙等可以对建筑的使用性能进行优化,还加强了建筑的节能性。在建筑物的使用中,室外的门窗也是能耗较多的,损失的热量相对比较严重。所以,在建筑保温设计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重点关注门窗的保温设计,优先选择那些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门窗。此外,在进行建筑屋顶绿化设计和外部的垂直绿化设计时,要注重绿化植物的垂直分布,建筑物表面不能有阳光直接照射到,有效的调节建筑物室内的温度,避免夏天高温天气带给人们的不适感。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屋顶绿化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有效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关键手段,主要就是因为绿化植物具有储存热量的功能。在绿化设计中,科学的设计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可以在建筑物的周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保护层”,有效的维持住热量。在进行屋顶绿化设计时,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用途,设计相应的安全护栏,做好安全工作,确保其可以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有效提升屋顶面积的利用效率。
在设计建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时,要加强重视,合理利用水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很多地区都缺乏水资源,特别是北方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很多地区连正常的生活用水都难以保证。所以,在建筑设计中,要加强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视,杜绝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现象的出现。在设计实践中,可以科学的设计蓄水池,收集雪水和雨水,处理过后可以用来冲洗马桶,浇灌绿色植物等,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设计中,要强化生态元素的应用,有效构建生态元素,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多运用生态元素。在建筑设计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提升建筑节能环保的功能,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满足人们对生态建筑的需求,为人们营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丹.基于生态建筑理念的南方高校教学楼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6.
[2]邱萌.旧建筑改造设计中的生态建筑理念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