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4期   作者:杨敏
[导读] 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
        杨敏
        浙江恒特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314000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为切实提高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工作效能,在分析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效措施,确保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高效运行,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高质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效措施;体系运行;数据质量
一、前言
        随着生态环境监测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体制机制及提高监测数据质量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监测网络覆盖不全面、基层执法监测能力薄弱、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监测数据评价与创新能力不足、综合保障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为此,笔者围绕环境监测工作效能和提升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措施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助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
二、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已从简单的规章制度发展成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单一的环节程序控制,发展到全过程监测活动的质量保证和控制。特别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明确了“实现大监测、确保真准全、支撑大保护”发展思路,全面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推进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和污染源全覆盖监测,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
三、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发展趋势
        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全面推进水、气、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构建起生态环境监测大格局,监测体系逐渐向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密集型等高技术领域发展,呈现高质量发展总趋势。
(一)在环境污染物因子分析方面
        从常规监测项目扩展到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监测,监测分析项目更全面。有机物污染监测工作将成为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提升的重大挑战。
(二)从监测领域方面
        从常规的水、气、声环境监测领域扩展到(水(含大气降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土壤和水系沉积物、固体废物、海水、海洋沉积物、生物、生物体残留、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油气回收等十三类生态环境监测活动。从常规例行监测活动到突发应急污染监测领域延伸。
(三)从监测分析的精密度方面
        由于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其浓度虽然低,但却对人类危害极大,所以分析精度已由痕量向超痕量过度,全面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术,掌握各类有毒有害污染现状。
(四)实验室分析技术方面
        由经典化学分析过渡到仪器分析,由手工仪器分析过渡到连续自动化操作。连续自动化和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监测分析仪器更加精密化和复合化。
(五)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面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转向全方位全过程监测活动系统化控制。实验室全过程质量管理系统得以全面应用,监测活动从布点、采样、分析、数据上报等更加智能化。
(六)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综合分析方面
        该技术逐渐加强,利用大数据平台,将环境质量纵向、横向对比,充分考虑环境质量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及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因子变化,综合分析环境质量变化原因,达到监测数据利用效能最大化,更加科学地、精准服务环境污染治理。
四、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措施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目的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综合分析影响监测数据质量因素,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措施。


(一)健全环境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运行,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贯彻质量管理、质量保证及国家标准的关键。资质认定《通用要求》(RB/T214-2017)和《补充要求》实施以来,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和评审试行A+B模式(通用要求+补充要求相结合)。所有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申请的生态环境项目资质都应该按照生态环境监测十三大类重新申请资质,并重新完善修订与之相适应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重点落实好几个方面:制度上确保体系有效运行;人员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资源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体系有效运行,将质量管理及质量监督的制定和实施具体化、可操作化、评价量化,在数据真、准、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管理,真正做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提升、质量管理体系高效运行。
(二)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内部质量监督制度
        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内部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质量体系内审及管理评审制度,通过系统内部交叉内审及管理评审的方式来强化运行监管。垂改后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从上到下是一个统一整体,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立及全国统一的监测质量体系,建立系统内体系运行监管制度,利用内审和管理评审的结果参与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内审和管理评审成为自觉监督作用,促进质量体系良性高效运行。
(三)完善环境监测人事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人员管理制度,持续按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备与工作任务相对的人员编制,完善科室职责分工,严格管理技术人才,保证工作质量。严格监测技术人员招聘,围绕“因事择人、事得其人、人尽其才”的中心,公开招聘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活力和生机。
(四)规范技术培训制度
        加强高级人才队伍的规划和建设全面完善规范技术培训制度。建立高端人员培训和处理机制,实施职前和岗位基础培训,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监测机构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关键岗位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确保关键技术人才持续了解最新监测核心技术动向,实时掌握环境监测领域最新监测方法;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研究,支持多元化、社会化、开放式人才培养与使用模式,实施具体的,相关的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培养一批有机物污染监测、生态遥感监测、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以及监测综合分析等专业技术人才。
(五)建立各级监测机构能力现代化评估标准,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重点做好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结合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以及质量监督员等关键岗位考核,把质量监督工作纳入岗位考核制度中,发挥各岗位责任人的最大效能,提升体系运行效能。
(六)建立责任追溯制度,保障数据质量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内按照监督职能部门监管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可量化的质量水平管理评价的核心体系,按照谁出数据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责任追溯制度及体系内部绩效考核制度,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其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持续完善体系内环境质量管理认证和评价的相关机制,跟踪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活动,做好各级监测机构体系运行质量监管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活动质量。
五、结束语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命线。创新监测体系管理模式,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戒机制,建成独立高效权威的环境监测体系。全面提升各级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增强实验室监测技术水平和监测监管水平,提高实验室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的数据,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等环境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生林.试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展望[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1):58.
[2]汪佳佳,高蓓蕾.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加强自我管理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20(3):24-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