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 基于长春市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践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4期   作者: 崔百悦
[导读]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活态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性与复杂性,保护与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崔百悦
        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83

        摘  要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活态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空间结构以及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性与复杂性,保护与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本案以长春市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价值、现状保存状况、街巷肌理、风貌类型等方面进行梳理,提出风貌修复、功能提升、环境整治等策略以实现街区复兴,在满足城市建设与人民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传承,功能提升,环境整治



        绪  论
        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长春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新设计关系到长春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成型及城市格局的后续发展。因此本次设计必须秉持街区对文化的传承和空间的架构,将保护与更新有机结合,完成街区文化形态的续存与功能业态的升级换代,同时回应社会发展对城市土地的诉求,完成其经济使命,为长春市城市空间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撑。


一、研究背景
1、长春近代城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自1800年设治,经历了特色鲜明的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条城市传统轴线,分别为人民大街、新民大街、大马路城市传统轴线。
2、人民大街历史沿革
        人民大街始建于上世纪初,是满铁附属地和伪满时期最重要的城市南北交通轴线,历史进程中,空间形态局部发生了变化,但道路格局保存完好。如今人民大街依然是长春市最重要的城市南北轴线,两侧保留了很多风貌独特的历史建筑,是展现城市风貌的文化长廊。
二、  研究对象概述
1、项目现状
        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肌理特点为方格路网、小尺度地块,建筑临街背对布置。除局部地块肌理改变较大,基本保留了历史规划肌理格局。
        人民大街两侧留存了大量文物保护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建筑风格多样、特色鲜明,但因年代较久,局部地段建筑破坏较大,街区亟待整治。
        街区交通路网基本延续历史格局,路网密度与宽度能够满足车辆行驶需求,但不能满足车辆停放需求。街区内部车辆停放杂乱无章,严重破坏街区氛围。
        街区内缺乏公共绿地,仅沿人民大街两侧有局部道路绿地,居住区内因建设密度较高而缺失绿地空间,临街空地多停放车辆而缺失绿地空间。
2、设计难点
        提升街区活力,以业态的多元化发展促使街区价值重塑与提升,根据街区价值和特色进行适当功能置换,实现街区复兴。
        恢复街区肌理,更新设计应参考历史地图,延续传统肌理格局,保护传统街巷格局、走向、尺度与风貌,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体量、色彩、材质。
        控制建筑风貌,对现状建筑依据其历史价值、现状保存状况和风貌类型进行分类研究,根据建筑类别采取相应的修缮措施,并要体现不同时期的建筑差别,保持不同年代的建筑风貌。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整体环境品质,对现状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进行深入研究,切实改善街区环境和基础设施。


三、  规划策略
1、风貌传承
        “绣花式”肌理织补,建筑风貌控制,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场所,具体措施包括街区肌理修复、建筑分类保护整治。
(1)肌理修复
        依据历史规划图纸中建筑布局,分析街区肌理特点,进行肌理修复。在1938年新京人民大街规划中,街区肌理特点为方格网、小尺度、“小洋房”临街背对式布局。在规划中,尊重传统空间肌理和风貌,依据历史肌理指导街区空间重组。拆除私搭乱建,清理质量差风貌差的建筑,新建建筑依据历史肌理进行布局,在满足现代业态需求的同时保证街区风貌完整。
(2)建筑分类保护整治
        人民大街两侧历史建筑质量较好,艺术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保护利用价值。根据上位规划,进行现场核实,对现状建筑从年代、结构、质量、层数等方面进行考察和整体评估,确定分类整治措施。
        对于文物建筑以及历史建筑进行原址保护,以体现人民大街的真实遗存。具体改造策略为加强文物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按照文物保护区划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对周边建设活动进行控制。修缮建筑本体和整治周边环境,拆除影响建筑风貌的广告牌,恢复传统门、窗立面构件,改变现有文物处于局部损毁不受重视的状态。
        对于传统风貌建筑进行分类修缮,在不改变建筑风貌前提下,改善内部设施,修缮外观风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内部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使用环境,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对于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保证街区风貌的完整性。体量较大的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拆除困难,将以立面改造为主;建筑体量较小且质量较差的将给予拆除新建。
        对于新建建筑,因街区内所含文物、历史建筑较多,新建建筑平面布局基于对原有地块肌理的织补,立面设计借鉴文物、历史建筑立面元素,保证街区风貌的统一性。
2、功能提升
        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以业态的多元化发展使街区价值得到提升和重塑,致力于打造创新驱动特色文化休闲街区,对原有的功能业态进行调整。部分居住建筑整体征收,功能置换;围绕重点文物建筑打造文化核心节点;以文化创意为龙头,非物质文化展示为特色,延伸产品销售、餐饮、养生等配套服务,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3、环境整治
        由于地块内存在不征收居住建筑,功能更新将导致街区内部功能混合,如何解决经营活动与居住生活之间的矛盾关系,为一大难点。
(1)优化交通流线
        将街区内外的经济活动进行适当分离,分离商业流线与居民生活流线。在规划中,清理质量差风貌差的建筑,打通街巷内部生活通道,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活支巷系统,并在进行建筑更新的同时利用新建建筑及广场空间,开发地下空间,设置机械停车,解决街区停车问题。
(2)划分空间属性
        对于商住混合的历史文化街区,针对商住功能临近区域进行商住空间隔离设施规划,对巷道进行“微改造”,利用院门、文化景墙、休闲景观等隔离设施实现居民生活空间与商业经营空间的相对独立。
        

结  论
        在城市更新目标导向下,对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地块文化价值、地理位置优势、现状环境、建筑条件进行梳理,提出风貌传承、功能提升、环境整治等规划策略,旨在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长春近代建筑[M],长春出版社,于维联,2001
[2] 顼琛春. 传统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的功能完善与提升[D].南昌大学,2019.
[3] 郭海博,陈玉玲,邵郁,寇伟楠.哈尔滨市老城区典型街区空间活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建筑学报,2020(02):114-119.
[4] 陈铭,张佩.从外部引入到内部融合——传统特色街区的社区营造与商住矛盾研究[J].城市规划,2020(07):73-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更多>>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