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生态游径设计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21/5/19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第4期   作者:杨辉
[导读] 生态文明建设既要考虑量,也要考虑质,既要考虑长远规划,又要考虑短期落地,而目前的景观生态建设项目往往规模宏大,落地层面特别是对于财力较弱的城市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建成效果往往也差强人意。

        杨辉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20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既要考虑量,也要考虑质,既要考虑长远规划,又要考虑短期落地,而目前的景观生态建设项目往往规模宏大,落地层面特别是对于财力较弱的城市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建成效果往往也差强人意。本文另辟蹊径,引入国外生态游径(Eco Trail)理念,试图在市民生活周边区域——城市公园中打造精致的景观生态空间,并着眼“内容”,着力“自然生态教育”营造沉浸式,小而美的生态体验空间,让市民真正感受生态文明的乐趣及建设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一套城市公园生态游径的规划设计思路及策略。
        关键词:主题内容,用户体验,路线设计,配套设施,教育系统
1关于当前城市生态游径设计与建设的一些思考
        在习近平总书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幅秀美恢宏的绿色生态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也成为城市建设的基本价值观,同时各地也有序推动一大批高质量景观生态项目,如城市绿道,生态走廊等项目以推动生态理念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绿地生态效益,形成城市整体生态网络,效果显著,但在快速推动硬件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一些问题:
1)城市绿道,生态廊道,生态公园等项目空间尺度大,投资体量大,建设周期长,无法快速投入运营使用,特别是对于财力较弱的城市,规划项目停留在图纸阶段,难以落地实施;
2)重视硬件,忽略软件,缺乏内容,生态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作为生态教育的载体和平台,目前的生态项目并未为普及全民生态知识(特别儿童的生态教育),增强全社会生态意识提供有效路径;
3)一些城市绿道,生态公园项目,使用率偏低,尤其是位于远郊区的绿道,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绿道网络与公共交通的接驳连通效率不高,同时生态项目的可达性也有待提升,服务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4)景观生态项目品质不高,用户体验差,空间尺度不够友好,人性化考虑不足,设施工艺品质不佳,导致市民的实际参与度不高;
        面对这些问题,本人对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观察游径(800米),观澜湖海口古迹生态游径(1千米),观澜湖东莞山林生态径(1.7千米)等项目的实地考察及调研分析,发现这些项目均位于城市公园或大型社区内,尺度宜人,内容扎实,设计精巧,配套完善,教育渗透,寓教于乐,效果显著。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观察径全长800米,分为3段路共17个节点,通过不同的故事进行串联:“荒山变成绿森林”, “让森林更健康”,“美丽森林欢迎你”,全游径采用当地生态材料,设计树屋、木桩、跷跷板、秋千、旱溪、森林工作坊、森林大舞台等场所节点,并赋予生态自然教育课程内容,如手工制作,森林音乐会等,导视讲解系统则采用二维码扫码交互式设施,体验感极佳。
        因此除了在大规模的集中生态项目之外,城市可以在市域内,在公园内,在市民身边增加景观生态体验项目,让市民深度参与自然,分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本文试图在这些优秀案例的基础上进行对标分析,试图对城市公园“小而美”生态游径进行探索,总结出一套规划设计的系统方法论,以供借鉴。
2针对城市公园生态游径的设计方法
城市公园生态游径应依托公园生态本底,以生态教育为主题,集中展示城市自然、人文资源,同时满足游憩所要求的休闲功能和非机动需求的线性开放空间,并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生态友好、成本可控、可快速落地、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
2)以生态教育和体验为主,以景观观赏及其他游园活动为辅;
3)安全易达、路径闭环,故事动线,系统体验;
4)设施健全,主题性强,结合具体活动策划具备较强的可达性、实用性、互动性、引导性、宣传性。
在规划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主题定位
        根据公园的不同规模,以及可供给生态游径的场地尺度,地形地貌,结合国内外建成优秀Eco trail案例可分为四类不同的主题导向:
1)山林探索径: 以原生林或次生林资源为主要特色,地形上存在山地高差或台地景观,存在一定的俯瞰景观价值,能让游客体验山林探险的乐趣;
2)滨水休闲径:以自然溪流、漫滩、河流为主要特色,结合桥梁、汀步等设施,欣赏水环境景观,了解水生物种及植物群落;
3)自然撷趣径:以古树名木、特色动植物物种为特色,结合物种观察、栖息地了解以及物种生态习性为体验内容;或以特色的气候、地质资源为体验内容;
4)古迹探秘径:以古村落、人文古迹、文化遗存为主要体验内容,同时了解当地风俗文化、节气活动。
2.2功能配置
        根据人们认知活动的梯度习惯,应根据动线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功能配置,可归纳为四大类型:感知阶段、认知阶段、体验阶段、思考阶段。

感知功能:根据主题,依托场地原生资源或景观,营造主题生态景观成为游径中心,叠加解说系统对体验者造成视觉冲击,形成深刻印象,达成生态教育目的。

认知功能:利用自然、再生材料,通过营造景观构筑物为生物提供栖息环境,同时创造观察物种特征和习性的机会。通过景观的工艺手段,展示对某一资源的再利用,体验与教育并重。

体验功能:通过原生态活动场地深度体验,亲身感受自然生态,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思考功能:结合装置艺术、数字多媒体、声光电组合,在户外创造性地对生态系统的过程、生态保护的途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等进行展示和体验,促进思考,加深记忆。
2.3路线设计
         生态游径应根据主题,制定生态故事游线,结合地形、空间类型与优势资源,营造多样化的游径线路,宽度以1.5-2.0米为宜  ,材料应以原生材料为主,如
砾石,灰道渣,石板等。




2.4配套设置
1)生态教育设施及活动场地:包含观景台、滨水平台、带有棚架或互动设施的场地、
生态游乐场、户外课堂等。选址因势利导,位于平坦、开敞的位置,避免滑坡、落石或洪泛区域,面积不宜小于25㎡;

2)景观小品:包含雕塑、互动装置、座椅、灯具等,颜色朴素自然,用材环保经济,无毒无味可接触。同时结合解说系统,传递生态理念。

3)卫生间:结合公园整体考虑卫生间服务范围,一般在主要节点附近需设置生态厕所。
材料应以环保材料为主,并应结合生态环保理念,同时可于附近设计公共取水点。
4)标识系统:应易于识别,颜色醒目。标志信息简明扼要,字体样式简洁。游径的视距在4-4.5米之间,故标识字体的大小保持在7-15厘米之间。大小随设计视距增加而增加。根据人的户外阅读习惯,标识宜离游径边缘1m左右(场地上的标识除外),距离地面高度1.2-1.5m,对于的骑行者,前方危险状况的警示标识至少保证在距离状况位置30m以外,道路交叉点的警示标识在60m以外。相邻的标识间,距离至少20m,保证阅读的反应时间。此外,标识摆放位置不对景点资源造成遮挡,不对环境造成损害。


2.5教育系统:
生态游径的优势就是营造生态环境,通过生态解说教育加持,达到宜游,宜学,宜赏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效果,生态游径教育系统可做种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结语
        城市公园生态游径,是穿插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小型生态项目,或是公园其中的一个功能模块,规模小,易实施,但通过“内容”的加持,通过“教育”的赋能,使得这个“小而美”的生态样本更加容易渗透到市民生活中,成为少年儿童的生态教育基地。在宏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框架内,我们要做大到体系,小到细节,既有硬件,又有软件,最终才能构建全民共识共知共行的全方位生态文明体系。
参考文献
1.扬 盖尔.  人性化的城市
2.(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3.施瓦茨,弗林克,西恩斯.绿道规划·设计·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苏伟忠,杨英宝.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