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匡义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摘要:现代教育建筑设计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共交流的实现,校园食堂建筑作为校内天然的跨学科共享设施,具有得天独厚的公共空间提升潜力。本文通过对工技大第二食堂及后勤综合楼项目设计案例的解读,在场地呼应、形体处理、立面表皮细化、室内空间塑造等多角度为校园食堂的空间提升提供创作思路。
关键词:校园建筑;食堂;综合楼;餐饮空间;陶土砖
1.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国民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高等院校迎来了硬件设施的更新。食堂也是校园功能运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通常的校园设计中,往往因为缺乏像图书馆、体育馆等建筑的标志性,而在建筑设计中被忽视,仅仅解决相应的就餐人数指标,满足基本的功能性需求。现代教育建筑设计理念已经不再单纯满足于单一功能的实现,而是更多关注公共交流的实现。食堂是不同院系师生统一时间高频到访的空间,就像一个港湾,天生适合于打造师生交流的空间。
2.项目概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松江校区地处上海松江大学城中心区域,校内水系交汇,天然划分出了教学区与生活区,第二食堂及后勤综合楼属于校园二期新建项目之一,位于校园南部生活区,临水而建。
项目用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600平方米,其中食堂部分建筑面积约11600平方米,共三层,餐厨比按照1:1设计,可以同时为2400余师生及教职员工提供就餐服务。后勤综合楼2900平方米,共五层,主要包含后勤人员的宿舍与办公用房。
新建筑既需要满足千名师生的就餐需要,也需要承担学校后勤人员的居住与办公需求,功能的复合不可避免带来了功能流线组织的处理难度。如何因地制宜挖掘项目内在空间规律,将不同的功能有序整合、合理安排流线是设计的基本诉求。在这基础上,我们希望将食堂打造成一座精神堡垒,形成有辨识性的校园交流枢纽,为全校师生打造明亮、温馨的公共休闲空间,创造良好的就餐体验。
3.环境功能联动
项目秉承环境融合,多元互动、高效灵活,绿色永续的设计理念,从现有校园结构与肌理出发,将环境要素的限制性条件转变为设计构思与方案演化的内在逻辑,通过入口广场、室内中庭、绿化庭院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展现与外部环境的自然过渡和互动,为校园生活区的周边环境注入生命力与活力。
场地本身有着清晰的方向性,东侧南侧面向学生宿舍区,北临河道,西接城市道路。食堂和后勤综合用房的布局因势利导,按主副楼高低搭配组合设计,将建筑划为分而不离的两个部分:食堂部分呈L形,就餐区位于南侧与东侧,从宿舍区可以方便的到达,日照采光条件好,也可拥有河道景观。后勤综合楼部分布置在西北角靠近城市道路,保证了流线的相对独立,也便于对外交通。后勤综合楼与食堂围合形成内院,后勤楼南侧可以面向相对私密的内院,北侧朝向景观河道,满足了后勤楼的日照需求。食堂后厨区围绕内院布置,方便后勤人员来往于后厨与后勤楼之间,通过内院自然采光通风,货物装卸也可以在内院内完成。食堂与后勤综合楼C型半围合的组合形式,既加强了相互关联的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又极大限度的降低了不同功能需求空间之间的互相干扰。食堂部分与后勤综合楼部分内外功能分区明确,有各自独立出入口,人流、物流各行其道。交通组织上下通畅、前后便捷,易于人群的集合、疏散。
食堂南侧在体型上面对宿舍区进行了退让处理,在南侧主入口前形成进深40米的学生活动广场,在二层东侧面对研究生宿舍退台形成室外休闲长廊,并在建筑主体悬挑空间下方朝着广场设置可直通二三层的大台阶,以开放的姿态打造具有亲和力的外部公共空间,让室内外的公共空间有机融合,互相激发活力。
第二食堂一层主要包含公共餐厅及对外服务用房,公共餐厅朝向南广场、东侧研究生宿舍区和北侧滨水休闲空间开门,最大化室内空间的可达性,成为生活区流线的汇聚中心。对外服务用房包含超市、书店与面包房,面向食堂南侧广场,与广场相辅相成,既受益于食堂带来的人流,又为食堂带来了功能的丰富度,为南广场增添了活力。二层为风味餐厅,是就餐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就餐区呈L形,从东南角大台阶的二层平台向两端发散,南侧、东侧与北侧都可采光,空间构型与整个建筑的环境逻辑相互契合。三层为清真食堂、飞行学员餐厅、招待餐厅和水吧,形成垂直上从开放到私密,从综合到细分的空间序列。食堂每层均设置了后厨,满足了不同种类厨房分开经营的自主化需求。冷库、粗加工等可以共享的功能区集中设置在首层,将半成品运输到各层的厨房进行二次加工,一方面缩短了物流的运输的距离,另一方面提高了后厨区的利用率,提升建筑空间效率。
后勤综合楼服务于后勤管理人员及勤杂人员,其中1-4层为住宿用房, 5层为办公用房,办公和住宿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后勤综合楼四层通过连廊与食堂三层后厨区相连,功能上满足了后勤人员的流线需求,形态上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性和雕塑感。
4.形体处理-化重若轻
建筑用地紧张,占地较满,而我们希望的是一个形体与尺度上的亲和力的建筑,因此我们提炼了“化整为零,化重若轻”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建筑的各个尺度的设计中。
在形体上,我们以现代建筑的构成手法为体形设计基础,造型简约纯净,体量大虚大实对比强烈,运用空间穿插和叠加互动来丰富形体序列,将二层各处内退形成退台,同时在三层加强了形体的悬挑,使得上部形体带有些许漂浮之感。
同时为不同楼层赋予不同的立面表情,一层采用深红褐色面砖,形态敦实,食堂与服务用房的入口位置内凹形成挡雨灰空间,增加形体的立体感。二层以玻璃面为主,轻盈剔透,与首层形成强烈的对比。三层餐厅外墙采用锯齿形折墙,玻璃与实墙相间隔,形成简洁并极具韵律感的形式,打破了顶层悬挑的体块感,同时有效提高了建筑的节能性能,达到内在功能与外在表现的逻辑统一。
东南角的主入口台阶是视觉的焦点,也是化重若轻处理的重点。设计在入口顶部设置了大雨蓬以满足避雨的基本功能需求,雨蓬中间掏空采用透明玻璃,使阳光可以恣意穿透下来,照射在花砖墙与台阶上,让整个入口台阶空间充满了光影的轻快舞动。雨蓬的最大出挑达到了16米,从视觉上与屋面女儿墙形成一体,打破建筑形体的边界感,进一步将形体的重量消弭于无形。由于项目使用的是混凝土结构,难以在控制构件尺寸的同时实现16m悬挑,加柱子是难免的,设计通过一根Y形的柱子将顶棚的力凝聚于一点,代替通常的垂直立柱,使柱子本身也具有雕塑感,成为视觉的中心与空间的标识。同时顶部的分叉有助于控制柱子的截面积,有效的消解视觉上的重量。
考虑到成本与节能的原因,项目无法使用大面积的玻璃来达到“轻”的视觉效果,立面实体部分的“重”是材料本身的属性,设计通过质感的调配以及建筑构件的雕凿加强建筑的层次感,或者说通过“透”与“皱”达到化重若轻的效果。
“透”指的是楼梯间、卫生间、盥洗区处采用陶土砖砌筑的镂空花砖墙,在维持了与红色面砖立面语言统一的基础上,打破了实墙面厚重单一的视觉感受,增加了实体墙面中丰富度的感知,在保证了内部空间的私密性的基础上,满足了通风排风的功能需求。
“皱”指的是红砖面与玻璃面交织形成的折扇形立面,通过折线的进深加强了立面的层次,特别是在阳光照射下展现如同雕塑一般的强烈的虚实关系。通过控制折线的角度与玻璃面积的比例达到立面虚实的变换,并且在移动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立面形态,达到步移影随,移步换景的感受。
5.个性塑造-砌筑工艺
校园内一期建设的教学楼大多是红色面砖与白色涂料结合,为了延续校园文脉,达到风格的统一,第二食堂及后勤综合楼选材也以红褐色面砖为主,辅以米白色仿石涂料。食堂是让师生们每天身心休憩的场所,砖的红色有着温暖的力量,设计中提升了红砖面的运用比例。单纯的面砖铺贴难免显得单调,设计探究了多种面砖铺贴的样式,在高处的锯齿形墙面上,深色浅色不同纹理的面砖按规律穿插组合形成趣味性图案,通过低成本的方式提升墙面的个性,模拟镂空砖墙面的视觉效果。在低处的面砖墙面,则是通过纵向排列的面砖,形成水平的装饰线脚。
单纯的面砖虽可进行表面颜色凹凸处理,但是仍然比不上红砖砌筑的立体肌理。为了强化食堂入口空间的识别性,加强人与建筑互动的可能性,设计引入了陶土砖,在扶梯一侧设计了山形图案的凸砖花砖墙作为背景墙,与学校的图书馆M形的造型遥相呼应。陶土砖与面砖的颜色相近,两种材料完美契合。通过局部陶土砖的点缀,可以在控制工程成本的前提下刻画重点空间,形成“点睛之笔”。设计采用“日”字形的陶土砖,按照两顺一丁的规律进行砌筑,丁砖凸出墙面,凸出的长度以20mm为级差形成六种规格进行排布控制,形成了渐变的立面图案肌理。凸砖花砖墙面朝东侧,随着时间推移,阳光入射角度变化,凸砖的投影也跟着变化,使立面在一天内随着时间推移呈现不同的表情,砖即使只作为装饰构件,单纯的砂浆砌筑已经无法满足现行规范对安全性的需求,特别大台阶是重要的人员通道,安全性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花砖墙内部穿插了竖向钢筋,并且每五皮砖设一道水平钢板进行承托拉结,钢筋钢板与背面主体结构焊接,增加墙体整体性的安全系数。
6.室内空间塑造
为了改变传统高校食堂阴暗拥挤的现象,设计将温馨明快的节奏感融入就餐空间。
提升采光是提高就餐环境的第一手段,首选采用玻璃幕墙,但是由于节能对窗墙比有限制要求,当窗墙比超过0.5时,即使满足窗墙比的规范要求,窗的传热系数也需要达到很高要求,在食堂有限的预算下难以完成,因此校园食堂建筑很难采用大面积的玻璃窗。设计中采用了实墙面与窗交错布置的折线墙面,控制了窗墙比,也避免了幕墙料的使用,可以极大降低造价。从室内向外望去,总有一个角度可以几乎感觉不到实体墙的存在,触目可及都是窗外的景色。窗与墙间隔布置可以使得室内的采光均匀柔和,当晨光熹微或夕阳西下时,阳光照度不足,斜射的阳光会照在折墙的内侧,形成二次反射间接提升室内的采光 。
在三层餐厅则是通过引入两个空中庭院,对不同就餐区形成自然分割的同时,增加了就餐区的采光,更是提供了就餐之余可供游赏的室外庭院,建立起室内空间与自然的精神联系。
材料的选择也是室内环境营造的重要一环,就餐区的主色是白色,在视觉上扩充就餐空间,为空间降低视觉“噪声”。地面采用浅木纹地砖,暖色木纹地面可以唤起师生们对家的归属感,营造温馨的氛围。餐饮选用蓝色、黄色的跳色,创造明亮活泼的视觉焦点。
7.结语
人们在饱腹之余,便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归属感等精神需求,现代高校建筑设计的发展也是一样,不再止步于只满足单一基本功能需求,而是不遗余力的探索建筑形象的可能性与内外公共交流空间的塑造。通过对项目设计过程的多角度的回顾,可以更好的创造的具有活力的校园餐饮空间,用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设计来提升校园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全. 当代高校餐饮服务中心设计探析-基于实态和大学生行为的调查研究. 同济大学,2008
[2].齐靖. 复合化高校食堂建筑设计初探——中南大学新校区食堂设计. 101~103
[3].王玮. 校园餐饮空间的新构建——新时期校园食堂建筑的设计思考. 城市建筑.2020/03.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