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措施 隗艳丽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5期   作者:隗艳丽
[导读] 摘要:畜牧养殖中的动物疾病类型多样,病因主要来自动物自身、养殖环境和人员操作。
        北京市房山区养殖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房山  102488
        摘要:畜牧养殖中的动物疾病类型多样,病因主要来自动物自身、养殖环境和人员操作。在防治畜牧业养殖中的动物疾病时,要坚持因地制宜、针对性防治的方式。养殖技术人员要将动物易感染疾病的防治结合在动物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去,要配合防疫部门、检疫部门做好日常防疫及检疫工作,按照规定的流程及方法对动物常见疾病进行免疫。同时提高基层畜牧养殖的质量,规范化畜牧养殖操作,保护养殖户利益,同时达到保障畜牧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分析;防控措施
        引言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预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求养殖户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最具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管理,可为动物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的生长环境,避免细菌、病菌等物质的滋生,保障动物健康生长。畜牧养殖过程中,应分析造成动物疾病的因素,了解导致动物疾病的种类,从而更好地达到预防效果;要通过大力宣传动物疾病预防理念,增强偏远地区养殖农户的疾病防控意识;提升对动物疾病防治的监控能力,将动物疫病扼杀在摇篮中,采用科学化的养殖手段,推动我国畜牧养殖产业长远发展。
        1 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分析
        1.1动物自身素质原因。
        畜牧养殖中常见的动物疾病的病因可能来自整个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首先,常见动物及疾病的病因可能由动物自身素质导致。如盛夏气温较高的天气,部分动物个体会出现中暑或消化道疾病。虽然与环境有部分关系,但症状程度与动物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再比如说肌肉、骨骼等组织系统发育不良,营养代谢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个体自身激素分泌出现紊乱或者是脏器出现问题。此外,还可能是动物检疫工作出现疏漏,未能及时检查出动物身上携带的遗传性疾病或传染病病原,导致疾病发生和传播。
        1.2养殖环境因素。
        畜牧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对动物的生长发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动物只有适应了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才能健康生长,否则机体出现强烈的不适反应,会导致其正常发育受阻甚至死亡。畜牧养殖规模不同,所处的生态环境也不相同,只有根据畜牧养殖动物的实际情况,构建最适宜的养殖环境,才能预防因生活环境因素影响造成的动物疾病。
        1.3人为因素。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部分常见动物疾病的产生与养殖人员缺乏动物疾病防控知识和科学管理养殖知识有关。虽然现在对动物防疫知识进行推广,但很多养殖户都是以过往的经验为参考进行养殖。且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及时关注动物的健康状况。导致部分疾病在发病初期和轻微症状时被忽略,错过最容易进行病情医治和防控的阶段。导致部分动物个体病症加重,甚至导致传染病传染开来,造成养殖户较大的损失,威胁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 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2.1科学选择养殖基地。
        当前,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应重视精细化、规模化及制度化管理,需要进行科学选址,为动物养殖提供适宜的环境,这是降低动物疾病出现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动物养殖环境应选择地势较高,通风效果好,水质优越,排水效果好的地方。在选址过程中还应合理建设取暖设施,做好通风设施、排水设施的准备,系统化、信息化养殖在备牧养殖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对养殖环境及动物进行管理和监测,更好地控制棚舍气温、湿度等,实现科学养殖,降低环境因素造成的动物疾病。
        2.2改善畜牧养殖环境。
        为了保持一个优质的圈养环境,养殖人员在定期消毒和清洁的同时,要在不同季节针对动物特征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例如,由于冬季养猪需要保障室内温度在8~20℃之间,所以做好保暖工作至关重要;而在冬季养鸡会增加空气氨气浓度,此时再受高密度饲养的影响,很容易增加发病率,因此需要养殖人员做好环境管理。在这一过程中,畜牧养殖工作不仅能实现疾病防控,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问题。
        2.3加强疾病防控宣传力度。
        现如今,基层畜牧养殖工作最常见的问题有养殖手段不规范、防疫技术水平不高、饲养方式不科学及圈养环境不达标等。要想加快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步伐,最为关键的是转变养殖人员的传统工作理念。此时,不仅要提高检疫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技能,而且要做好基层疾病防控宣传工作,向养殖人员积极推广先进技术理念。对此,一方面要组织养殖人员参与技能培训活动,另一方面要设计多样化的防控宣传活动。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的预防应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管理、免疫建议、技术预防的原则。羊将畜牧养殖与动物易感染疾病预防相结合,通过预防控制动物疫病感染和传播,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寄生虫病的感染,预防普通疾病的发生。
        2.4加强科学饲养管理。
        在日常饲养中,应做好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消毒管理,采用多种预防手段加强环境的监控及消杀管理。养殖场应根据地区性气候,做好防暑除湿及冬季保温措施,结合动物的需求创建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创建一个健康的养殖环境。同时,饲喂环节应结合动物各个阶段的营养需求提供日粮及饲料,确保动物营养平衡,提高动物机体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来有效的预防动物疾病感染。
        2.5加强检疫。
        在动物养殖过程中,为了降低动物疾病出现的概率,提高动物免疫力,需要重视动物疾病预防,定期检疫。在检疫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种类、不同棚舍的动物进行编号管理P。检疫过程中对每个动物注射疫苗,定期检测疫苗注射后动物的身体情况,并对动物进行及时消毒。应按照流程操作,提升动物免疫力。如在进行牛养殖过程中需要注射口蹄疫疫苗,在养殖猪过程中需要注射猪流感疫苗,不同动物可能出现不同的疾病,应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疫苗进行预防。疫苗在注射和使用过程中应规范,特别在动物流感盛行的季节,更应做好检疫工作,降低疾病产生概率,对动物疾病实现科学预防。
        2.6规范检疫制度,全面强化畜牧养殖手段。
        为确保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预防工作到位,需规范检疫制度,约束养殖人员的行为,合理使用畜牧养殖手段,以达到最佳的疾病预防效果;要重视动物检疫流程,严格筛查引入的新型动物种群,日常进行仔细观察,从引进外来动物物种开始,保证观察时间达标,确定物种安全后才可进行混养。此外,要关注畜牧养殖环境的消毒工作,避免无关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养殖区,及时做好消毒处理,避免病毒大肆传播。在动物疾病多发时期,饲养人员需采取科学的监测方法,加大疫病监测频率,有序展开畜牧养殖动物防疫工作,全面强化畜牧养殖动物手段,从配制饲料、环境消毒、疫病预防等角度入手,以期达到理想化的养殖效果,同时要严格控制动物饲料配比,保证营养均衡,提高动物生长质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肉食品供应逐渐显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市场的这些肉食品大多来自的农村牲畜养殖户,大部分养殖户受到经济条件有限的影响,其防疫工作不到位,非常容易造成相关畜牧动物的传染病等问题产生。因此,找到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并针对病因采取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毅.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分析与防控措施[J].畜禽业,2020,31(9):84+86.
        [2]罗玉凤.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与防控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20,41(8):123+127.
        [3]宋风琴.分析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及预防[J].吉林畜牧兽医,2020,41(2):122.
        [4]李安宁.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20,16(5):71.
        [5]孙运高.探析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20,16(6):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