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基础质量安全对整体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影响地基基础处理质量的因素比较多,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充分考虑,确保地基基础稳定性。
关键词:地基基础;房屋建筑;施工技术
一、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特点
(一)施工工艺技术性较高
地基基础施工工艺技术性较高,施工过程比较复杂,施工工序间相互影响。在对地基基础进行施工时,应重视构件间的衔接过程。通常衔接过程较为烦琐,衔接处质量要求比较高,并且难以检测其质量,为整个工程造成巨大安全隐患。为避免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加强对地基基础施工工艺进行监督,配备职业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确保地基基础工程质量安全。
(二)多样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土壤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各个地区的抗震等级存在差异,地基基础工程具有多样性。地质勘探机构应在房屋建筑工程规划期间,对施工现场地质环境进行勘察,施工现场土质进行分析。设计单位应根据地质勘探机构的勘探报告,进行地基基础工程的设计,根据施工现场所在地理位置确定抗震等级。
(三)不可逆性
地基基础施工过程存在不可逆性。因此,当发现地基基础质量不能达到图纸设计要求时,应及时进行返工,确保整体结构质量安全。由于返工过程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施工工艺的准确性,确保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一)换填垫层法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各种房屋建筑工程中,并且不受施工现场土质量影响,从根源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换填垫层法施工原理是将不能满足地基基础承载能力的土壤进行挖出,并将其他强度达到要求的砂石、骨料等填充到地基基础中,并进行压实处理,大幅度提升地基基础承载能力。但由于换填垫层处理法工程造价比较高,近年来在房屋建筑工程中运用比较少。在进行换填垫层处理时,应先对换填材料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在对地基基础进行换填垫层处理时,技术人员应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换填层承载能力的因素,并与设计单位沟通进行一定的处理,确保地基基础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注浆法
注浆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地基基础处理中,适用于软土土基,改善软土土基含水量高等缺点,并且具有施工成本低等优点。注浆法施工原理为,将一定强度的混凝土浆体注入软土土基中,改变软土土基性质,提高软土土基承载能力。利用注浆法对地基基础进行改善时,技术性要求不高,适用于大部分软土土基。首先,技术人员应先对软土土基进行分析,找到土基中较为薄弱的点,进行打孔处理,此过程需要施工单位配备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确保注浆法对软土土基承载能力起到改善作用。再将混凝土浆液灌注到已打好的孔洞中。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对材料质量及施工工艺进行严格把控。在对材料进行把控时,如混凝土浆为现场拌和时,应先根据施工图纸要求,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在施工时技术人员应对拌和过程进行监督,确保混凝土质量。
(三)强夯法
强夯法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利用强夯法对地基基础承载能力进行改善时,通常运用一定质量的夯锤,将夯锤提到一定高度后进行自由落体运动,使得地基基础密实度增加。强夯法操作流程简单,技术性要求不高,但对施工现场土壤质量要求较高。如施工现场土壤中含泥量较高,则不能使用强夯法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强夯法主要通过改善土壤密实度,提高地基基础承载能力,降低房屋建筑工程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的概率。
在进行强夯法施工时,如地基基础土壤含水量较大时,应需先将地基中的土壤挖出,并进行摊铺晾晒,降低土壤含水量。强夯法在使用过程中应先结合现场软土地基情况进行技术性分析,设计强夯系数,确保强夯法处理地基基础的有效性。
(四)DDC灰土挤密法
DDC灰土挤密法是近年来处理地基基础的新型施工技术,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比较有效。DDC灰土挤密法施工时,先在地基基础上进行打孔处理,并对打孔底部进行夯实。将灰土分层填充到孔洞中,并应用螺旋钻机进行分层夯实,直到孔洞中灰土与地基基础处于同一水平线时,在运用机械对以夯实的灰土桩进行反复夯锤,进一步扩大桩直径,使得桩与桩之间形成复合地基。复合地基可改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承载能力,增强其抗剪切的能力。
三、建筑地基基础的质量控制
(一)对地基基础进行力学实验确保地基基础承载能力
应根据对地基基础处理方式的选择,进行相应的力学实验。例如在进行换填垫层处理时,应先对进场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检测,确保其含泥量、压碎值等力学性能满足图纸规定。在进行换填垫层施工时,应将换填材料分层填充并压实,每层填充厚度应符合国家规范规定。并在每一填充层位置进行充分碾压,确保压实度达到要求后,在换填层上方进行灌砂法实验,在压实度符合施工图纸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不同地基处理方式需进行不同力学实验,在力学指标满足要求时,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应注意在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后,应在地基上检测其地基承载能力,在地基承载能力达到图纸标准时,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如地基承载力未达到要求时,应及时联系设计单位,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对施工原材料进行控制
如在对地基基础承载能力进行改善时,涉及砂石、骨料等材料进场,技术人员应对其贮存条件进行严格把控,严格监控骨料含水量,确保材料质量符合标准。如建筑地基改善过程中需要用到混凝土材料时,如混凝土进行现场搅拌时,施工单位应配备技术人员对混凝土搅拌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混凝土配合比与设计配合比一致。如购入成品混凝土,应对商混站资质进行审核,并要求商混站提供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开盘记录等质量证明文件,进一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安全。同时对进场所有材料应进行见证取样,送检实验室进行检测,拿到材料复试报告时,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三)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在对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过程中,技术人员应根据国家规范制定的施工现场操作流程进行施工工序制定,确保施工工序的科学性。应对现场情况进行信息化管理,对施工现场情况进行准确记录,为后期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对地基处理情况充分掌握,同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四)施工人员职业素质进行控制
在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时,施工人员应先对施工现场土质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地质勘探部门数据,衡量施工图纸能否提升地基基础承载能力。由于部分基础在进行施工前,需要施工人员对打孔部位、打孔距离进行选择,施工单位应配置职业素养比较高的施工人员,确保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应配备专业人员现场施工进行监督管理,制定科学的操作规程,降低施工风险。监督管理人员还应在机械施工时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机械操作合理性,降低返工事件发生概率。
结束语
不同地基基础处理方式上存在差异,应对其施工工艺进行把控,保证承载能力达到图纸要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时,应对地基基础处理技术进行选择,并按照规范规定额操作流程进行严格施工,降低房屋建筑工程在投入使用后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概率。
参考文献:
[1]论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J].吴彪. 城市建筑.2019(12)
[2]基于现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刘凤侠. 住宅与房地产.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