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1期   作者:朱玲
[导读] 摘要:高职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人才,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工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1
        摘要:高职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人才,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工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本文就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
        引言: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这是促进我国制造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这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当前职业院校需要抢抓机遇,激励广大青年“增强新时代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争取人人出彩”,由“制造大国”逐步向“制造强国”迈进,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1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不统一
        当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被不同程度理解为“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课程中心论”等观点。他们认为在教师主导的情况下,学生为主体就不容易体现,在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教师主导又成问题,忽视了二者的统一,“教师主导侧重强调教相对于学的逻辑优先性,而学生主体则强调学相对于教的价值优先性”。教师上课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上的教学任务,而更应该着眼于学生长远的未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方向,对教材进行加工,选择运用恰当的教与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动学习精神和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统一。
        1.2教师教学理念滞后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中,教师还是一味地向学生传输基础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基于实践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也没有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指导学生开展更多的职业实践,导致学生眼高手低,虽然讲起理论来滔滔不绝,但是一上了具体的岗位、面对具体生产环节中的实际问题就变得束手无策,无法正常开展生产工作。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没有积极地融入工匠精神,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学生以厂为家的情感、敬业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1.3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突出
        当前,课程思政的融入性不够,实效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互融性、互通性和互补性不明显,课程、实践、实习过程三融合还有待提升,在鼓励学生终身投入专业技能学习同时,缺少对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匠人精神的培育培养。特别是西方不良思潮和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使得一些学生思想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偏移,而大学生作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时期,急需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加强思想引领、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与思政课教师分工负责和相互配合,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有效解决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突出和不融合的问题。
        2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措施
        2.1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作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就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传统精细加工的存续,是精巧技能的积淀,是一种坚定、专注、精益求精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气质则源自对品牌、市场口碑及企业恒久发展的敬畏之心[1]。要尝试建立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在校企合作中受到应有的重视,多注重从政策上对工匠倾斜。

要创新多种合作形式,支持职业院校引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在合作企业建立分校区,联合开展生产性实训,与企业依法开展职业教育跨境合作,提供继续教育、职业培训、课堂教育和技能等级评价等服务,以及依托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制度。要推动专业教育和企业工程师培训相结合,形成统一规范的教育教学标准,探索在校生取得学生和企业认证工程师“双重身份”,毕业后即可进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体系,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高度融合,成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大举措。
        2.2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虽然是一个文化范式,但是它也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它具体表现于产品生产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对待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工作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这些都具有明确的思想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在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在校园中积极构建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工匠精神的大氛围[2]。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匠心,各种基础设施和硬件宣传要体现出工匠精神的专、精、细,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并且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机制,开展各种有关创新创业的活动。
        2.3重视工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融入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技能学习的专业化态度,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融合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各项专业化的标准,精益求精地完成学习任务,把素质训练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学生专注认真、敬业创新、专业规范的态度,真正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职业人的血脉。要挖掘资源,多渠道实现劳模进课堂、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课堂、劳模视频进课堂设计和引用,形成“人人学劳模、人人争做劳模”的学习氛围,增强思政课劳模文化研究成果进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要重视“劳动育人”,始终坚持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劳动精神,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完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特殊使命和专业职责,组织开展“爱劳美校”、开设“工匠课堂”等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做工匠精神的追随者和实践者。
        2.4转变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
        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提出制造业强国发展战略。基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特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育职能。要注重培养学生基于崇高的思想道德、正确的价值取向的主人翁意识、精益求精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高职院校还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积极构建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4]。通过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宣传工匠精神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强国战略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从而更加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的统一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的制造业强国发展战略促进了工匠精神在当前我国社会的倡导与推广,并且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高职院校要基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的契合度,深刻认识工匠精神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胡春莲.浅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66-68+160.
        [2]吴怡倩.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J].高校后勤研究,2019(05):65-67.
        [3]徐敏.“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与路径选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4):232-233.
        [4]莫俊峰.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8(11):4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