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锦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511400
摘要:高层建筑施工在具体进行时,想要切实保证施工过程的快捷性和成效性,就需要以精细态度,对各个施工环节质量予以掌控。在建筑地下室施工的具体开展时,防水作业应得到进一步重视。所以在相关工作中,就需要先对建筑渗水的主要因素和防控措施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再结合工程发展要求和工程本身客观条件,建立落实可行的防水施工技术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
引言
地下室属于高层建筑基本架构,也是建筑防水质量掌控中的难点。其中因素是来自多方面。比方说,架构布局设置不相应,架构组装流程不专业,建材不合理应用等。有如此多因素的存在,必然对导致地下室防水工作难度增加。所以,就需要结合现场渗水程度,总结其中直接因素,以建立落实相应合理的防水措施,以保证防水成效性。
1高层建筑地下室出现渗水的原因
第一是在现场探测环节未能了解水位动态,没有设置现实的防水标高,也可能是由于不具备高度可行性的防水计划。更有可能在图纸绘制环节,未能注意到楼层积水问题,只是基于防潮的角度进行考虑。第二是防水设施。首先是防水卷材的质量,从以往建筑防水卷材的质检中了解到,热沥青纸胎卷材具有韧性弱化、吸水性高的特征,这样就可能导致建筑立面出现严重渗水现象。其次是建筑侧墙、嵌缝材料状态不符合相关标准化,比方说,如果麻丝嵌缝不合理,就可能导致沥青出现流动性大而韧性弱化的现象,而且在具体嵌缝环节,也难以保证具有良好的压实度,这样就可能导致渗水现象的存在。第三是防水作业;作业质量掌控不合理。首先泥料中各成分比例不相应,尤其是水与灰比例明显偏离相关标准,导致混凝土结构存在较高的开裂风险。其次是泥料灌注环节振捣的频次少,尤其是在构件连接点的混凝土灌注环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这样容易导致气泡和规整性差的不良后果。最后是混凝土结构状态维护不合理,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存在水分快速蒸发的现象,继而则又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存在细微线路。第三是各缝隙和管线预留不合理。一是未能结合相关要求,把施工缝确定在建筑立面与底板连接区位,即便是结合了相关要求,来对施工缝进行设置,也未能在土方回填环节,把缝内杂物全面清除,新旧混凝土融合没有结合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导致施工缝存在高度的渗水风险。二是变形缝防水设施安装模式不合理。区位选择不符合相关要求。并且在防水设施偏离原位的条件下,也未能尽快得到归位,导致防水设施的防水性弱化。三是管线作业不合理。想要保证穿墙管线作业质量成效,就需要在具体作业前,将孔洞予以合理设置,如果是在防水作业已然结束的条件下,来设置孔洞,就可能使得防水层出现物理性损伤,加大渗水风险。
2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
一般来说,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计划都会涉及以下两种,即板材和卷材。其中板材防水,就是结合地下室本身架构的稳定性,将相应的板材做为防水设施。而其中卷材防水,通常都是将沥青和油毡等卷材帖附于所要防水的区位,从而力求达到有效防水的目的。在各方面作用力的影响下,混凝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开裂的征兆,而只是施以混凝土防水就可能体现明显的片面性,而卷材防水就是对板材防水模式的创新和拓展性运用,能够通过涂料的运用,有效拦水的流动,以此力求实现有效防水的状态。虽然混凝土结构会体现显著的防水效用,然而在时间不断延长的条件下,其也会出现开裂征兆,所以说,将板材与卷材两种模式进行联合运用,就能够确保建筑地下室防水成效。
3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的注意事项
3.1防水混凝土施工事项
第一是钢筋工程:由于地下室的体量较大,后浇带把外墙分为8段但每段外墙仍较长。为了防止产生垂直裂缝,在满足外墙受力的情况下,外墙竖向钢筋采用小而密的钢筋。将地下室外墙竖向钢筋20@200改为 18@150 并在每段外墙的中部一跨范围增加12@300的水平钢筋。
同时外墙水平钢筋宜设置在竖向钢筋外侧,并严格控制钢筋间距,最好控制在150mm以内;在水平施工缝的位置,为了有效防止裂缝产生,需要在施工缝的两侧设置暗梁并全面加强侧墙刚度;为获得较好的抗裂效果可采用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片;外墙内外层的钢筋,可以借助方箍加以支撑。为了保证纵横向钢筋稳定可采用每点绑扎。同时应注意,绑扎外墙钢筋时严禁绑扎受力钢筋的钢丝和受力钢筋的拉结筋接触模板,避免形成渗水通道。第二是防水混凝土施工:地下室混凝土施工体量大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范畴,施工时可分区域,在各区域内分层分段浇筑。浇筑顺序为先底板、后墙柱、最后顶板梁板。
一方面是底板混凝土浇筑。如果地下室的长度较长,为了减轻浇灌强度和避免沉降不均匀或温度收缩产生的裂缝。浇筑宜分3段,每隔30~40米设800mm宽的后浇带,28d养护龄期后,后浇缝带采用高一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灌筑密实。地下室底板均为防水板厚度为50cm 可不分层,采用斜向赶浆法浇筑,表面及时平整;地下室层高为3.8米送料时采用串筒。另一方面,建筑外立面混凝土浇筑。在正式的混凝土浇筑环节,需要将浇筑高度予以合理掌控,其中所涉自由高度应控制在2m范围内,如果浇筑高度已处于3m以上,就需要以合理方法进行振动。在此过程中,需要遵循快插慢拔的模式。在混凝土全面固结的条件下,所进行的模板撤除工作需要确保混凝土整体状态的良好。待模板已然撤除的条件下,还需要借助管线设置具有指定间距的孔洞,以此采取水压的原理,来对建筑立面施以维护。具体维护流程的期限应控制在15天以上。在确定混凝土整体稳定性已能够满足相关要求时,就需要立即在混凝土结构表面施以合理的防护设施,并进行土方回填压实工作,如此一来,便能够进一步保证混凝土结构整体稳定性,也会有效避免混凝土结构的开裂现象。
3.2防水材料施工事项
地下室底板和外墙迎水面防水层均为两道,采用SBS改性沥青卷材和聚氨酯涂料相结合防水方案。底板防水层保护层为50㎜厚C20细石混凝土。外墙防水层的保护层采用30mmXPS挤塑板。一方面,在高层建筑工程具体修建前,应当高质量开展技术交底工作,进一步注重建材质检,可以结合相关要求,采取抽检模式。在工程修建环节,也应做出实时检验和信息收集,另一方面是成品保护,在建材都被运至工程实地区域时,需要先行对其予以类别上的划分以及合理保存。采取合理的状态维护方法。在工程具体修建环节,如果建材出现损伤,就需要立即进行修整,切实保证防水层作业质量达标。待相关作业环节已然结束的条件下,再以合理方法予以合理的状态维护。
3.3应注意的事项
需要先行对建筑架构重量数据与既定抗浮数据标准间的切合性进行充分了解,如果其中前者数据高出后者数据,还可能使得地下室架构出现上浮和倾斜的状况,也可能会使得地下室架构整体坍塌。导致其本身整体稳定性弱化,防水效用降低,所以,就需要尽快建立落实有效的防水对策,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合理范围的最低处。
结语
国内建筑业已实现了预期的发展目标,那么在具体的工程修建时,就更应当以精细态度进行考虑,地下室属于工程架构的基本区域,该区域施工的成效性会关系到工程总体施工的成效性,因此,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建立落实相应合理的防水措施,精细掌控施工各个流程的质量,保证相关基础条件的完备,如此一来,便能够确保建筑工程防水成效,助力建筑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小琴.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0(14):32-33.
[2]张洋,刘宝山.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措施及施工技术[J].城市住宅,2020,27(04):208-209.
[3]刘鹏云.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与渗漏管理[J].门窗,2019(24):52.
[4]徐晟,黄建淞.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23):98-99.